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1684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2.了解并尝试运用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描写对象“橡树”“母狗”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855年,美国一个极其平凡的年轻人,自费印发了一本薄薄的诗集,却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一些保守人士极尽非难与诋毁。甚至当时文坛领袖惠蒂埃将它扔进了火炉。幸好文坛泰斗爱默生、梭罗大为赞赏,视为奇绝,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享誉世界、声震寰宇的大诗人。他就是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集就是草叶集。二、走近惠特曼(多媒体照片及文字介绍)。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他是个木匠的儿子,自幼参加各种劳动,读过几年小学。后来他又当过乡村教师、记者、木工、建筑师和政府的职员。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的接触,富有民主思想。在南北战争中,他站在北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南方的奴隶制。1845年回到布鲁克林定居,他常常穿着长外套,戴着高帽子,挎着手杖出没于上流社会。他天性散漫,感情丰富,坦率真实,却为传统礼节所不容。他生性叛逆,自称是极端分子中的极端分子。惠特曼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自由体的诗歌。1855年他自费印行了草叶集第一版。这个薄薄的诗集可以说是美国诗歌的大胆革新,非但未能引起文学界充分的注意,甚至遭到劈头盖脸的批评。只有当时的大诗人爱默生肯定了这本不同凡响的诗集,赞扬了它新颖的思想、朴实的语言、大胆的创造。此后,草叶集每出一版,就增加新的篇章,到1882年,已经是收有372首诗的巨著了。惠特曼以主人翁的姿态,以高亢的声调,表现着开拓者的豪放气魄,歌颂了他先进的国家、普通的人民群众、富于民主和自由传统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草叶”是象征人民的,惠特曼以此赢得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通过一株橡树,进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诗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板书诗题。)三、朗读并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孤独(诗中反复出现)快乐粗壮挺拔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法来鉴赏,即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学生可以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不可凭空杜撰。)解读: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5.体会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译文比较。与飞白的翻译作比较,通过比较译文,提高语言的准确表述能力,进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与诗作手法。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他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没有任何伴侣,它在那儿长着,迸发出暗绿色的欢乐的树叶,它的气度,粗鲁,刚直,健壮,使我联想起自己,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屹立附近没有一个朋友而仍能迸发出欢乐的树叶,因为我明知我做不到,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带有若干叶子,并给它缠上一点苔藓,带走了它,插在我房间里在我的眼界内,我对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因为我相信近来我对他们的思念压倒了一切,)但这树枝对我仍然是一个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气概的爱;尽管啊,尽管这棵栎树在路易斯安那孤独屹立在一片辽阔中闪烁发光,附近没有一个朋友一个情侣而一辈子不停地迸发出欢乐的树叶,而我明知我做不到。思考:你觉得哪个翻译更好,或某一句的译文哪个更好?(好的标准:语言准确、生动;符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交流。如:live-oak 活着的橡树栎树manly love 男性的爱男子气概的爱五、结语。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论世法、意象法、关键词句法)诗人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洒脱。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完成课后“积累”中第二题的1、2、3、4,以及“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二题。第二课时一、了解诗人叶赛宁(多媒体图片文字)。(看大屏幕)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诗坛的奇迹。俄罗斯的骄傲。伟大的民族诗人。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大屏幕)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无不深深印在幼小的叶赛宁的脑海里。他天真活泼,善于思考。叶赛宁的外祖母可以说是诗人“最早的老师”,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叶赛宁15岁便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在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和帆曙光等杂志上相继发表。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诗人创作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如今,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叶赛宁,哪怕仅仅因为他以自己的诗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叶赛宁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组诗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他的诗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真挚。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二、鉴赏诗歌。1.学生自读。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的方法,自我赏析狗的歌。(15分钟,写自读笔记。)2.学生自由交流。3.个别提问,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诗中“母狗”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意象,去和诗人的心灵碰撞。)4.教师引导分析。(1)狗的歌你觉得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凄惨、悲凉、催人泪下)(2)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带问题朗读诗歌(至少两遍)。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诗句: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表示舔得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表示和主人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月牙儿是美的,自己棕黄的小宝贝也是美的。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错觉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用金色的星星比为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愁眉不展”也许是心有苦衷,可当他处置这些小狗时“一古脑”,毫不顾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残忍。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人们多么残忍、冷酷无情。面对狗妈妈失子的痛苦哀鸣,竟然冷酷地扔石块。(3)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母狗自然万物,真挚的爱与同情。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母狗象征了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诗人借以寄托真挚的爱与同情。(4)总结。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结合社会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怀。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他的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对于动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挚同情,使叶赛宁超越了诗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他在用写人的情感来写动物。三、译文比较。狗之歌俄叶赛宁早晨,在黑麦秆狗窝里,破草席上闪着金光: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七条小狗,茸毛棕黄。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直到黄昏还在给它们舔梳,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晚上,雄鸡蹲上了暖和的炉台,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追踪主人的足迹。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她舔着两肋的汗水,踉踉跄跄地返回家来,茅屋上空的弯月,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滴滴泪水流了出来,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你更喜欢哪篇译文?为什么?(找到译文中有较大出入的诗句或词语,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流过。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3.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四、结语。高尔基曾说:“依我看来,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指诗人叶赛宁)是第一个如此巧妙而且怀着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才成为一个最独特的诗人,才被誉为“天才诗人”。当我们这个看上去日益繁荣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个个珍稀动植物在灭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读一读叶赛宁?学会用他的爱,去爱自然,爱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博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狗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