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第3节 免疫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051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第3节 免疫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第3节 免疫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第3节 免疫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8章 第3节 免疫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免疫的概念及类型,免疫器官及对人体的主要作用。理解计划免疫。2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所进行的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传染病的预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3分析比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教学中应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重点、难点分析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采用两方面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讲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淋已系统中的淋巴结和脾的知识,之后提出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讲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材中举了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为此这个例子一定要讲清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章教学参考课时为2课时。【教学准备】1.挂图:(1)淋巴系统挂图一张;(2)内分泌系统挂图一张。2投影片:(1)第一、二道防线问答题各一张;(2)淋巴器官位置、功能、数量表一张;(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比较表一张;(4)人体免疫功能表一张。3其它:(1)传染病防治法单行本;(2)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单行本。二、第一课时: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人始终很健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有的人却未能幸免。大家是否还记得打预防针的经历,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什么是免疫?它的作用是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请看投影片。1人体完整的皮肤有保护作用,请问皮肤有哪些与保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请同学们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准备回答。答: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除此以外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质对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遍布口腔、气管、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粘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综上所述,皮肤和粘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看教材P.115图-110皮肤的保护作用和图-111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阅读教材P.115的有关第二道防线的内容,看教材P.116图-112溶菌酶的作用,图-113吞噬细胞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共同小结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教师板书)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下面重点了解一下人的第三道防线。请看投影片(思考题)1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2得过天花的病人一般不再患天花病,为什么?阅读教材第P.116。看投影片:淋巴器官的位置、数量、功能表: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位置甲状腺之下紧贴气管、大气管前面。多集中于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处。位于腹腔左上部。数量左、右两叶。多数。一个。功能胸腺素可刺激淋巴组织生长,并促使其产生淋巴细胞。在幼年时胸腺促使这种免疫功能的发育,成年时帮助维持这种免疫功能。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毒、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产生白细胞、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血细胞。教师用投影片展示上述表格后,随后用内分泌腺挂图,指出胸腺,说明它的位置及作用。再用淋巴系统的挂图,讲解淋巴结及脾的位置及作用,淋巴结主要是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的腺样结构,呈蚕豆状,数量、大小不等,里面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的吞噬细胞。而脾在人体腹腔上腹部,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也能吞噬异物。教师问: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学生答:淋巴细胞。胸腺、脾脏、淋巴结等这些淋已器官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当病原体(病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内,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教师讲解: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与一定的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从而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上面的实例: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的这种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产生后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师生总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其痊愈,从中获得免疫力。三、第二课时:首先复习上次讲课中提到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看投影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范围机体对体内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或抗原)产生的反应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形成生来就有的后天逐渐形成的作用弱强小结:非特异性免疫和恃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进行调整后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提问:什么叫免疫呢?学生看教材P.116117,指出,学习过的三道防线和两个类型实际已经指出了免疫的全部内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但是,随着免疫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提高了,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多个分支的独立学科。出示思考题,可让学生先讨论,就他们所知道的谈多少算多少。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地生活?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用投影仪展示人体免疫功能幻灯片。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御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变态反应例:药物花粉过敏免疫缺陷综合症。例如:艾滋病自我稳定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自我免疫病免疫监视消灭突变细胞肿瘤形成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而异常时,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可使人体现出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在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上,目前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此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就是计划免疫。提问:大家都会记起所进行过的预防接种、都打过哪些预防针?大家能记起的大都是上小学后的事情。可是,刚出生的婴儿,就要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三个月后,再接种百白破疫苗;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展示儿童从出生到初一期间应进行的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或复种的投影幻灯片。新中国成立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为在本世纪内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到基层幼儿园给儿童喂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二年后,1991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公布实施,为控制和消灭某些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提供了法律依据。课后,师生共同分析P.117动动脑习题,巩固课上学习内容。之后,如有时间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人痘和牛痘多”,“什么是艾滋病”。或让学生课下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