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 鄂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788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教案 鄂教版【教学构想】1教材分析。课文包含三则笔记,前两篇原载旅行家1965年第ll期,第三篇原载1965年11月1日中国少年报,内容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有机构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三则笔记通过生动地呈现一个成长着的少年的精神世界的美丽和奇妙,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生活道理,从而健康成长。有了这一认识,才是对单元编写意图的正确和准确的把握。2学情分析。课文文字浅显,预计学生困难在于:一是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是含蓄的、深刻的,需要学生阅读构建;二是文本的语言质朴,写作形式也没什么特别包装,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可能不浓。这两点是学生看不到文本价值的主要原因。3教学策略。鼓励并组织学生提前研读,围绕读懂课文提交问题,教师课前对学生感到困惑或不解的问题进行汇总整合和筛选。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可以诗的材料为重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读懂全文。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探究,通过研读文本激发学生思考、发现和构建,教学要有序讨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突出主体探究,体现教师的“导”。通过“比较写作”体味语言。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展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蓄性特点并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2培养学生细心体验、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的习惯;激发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展开联想、想象的兴趣;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i体会勇于创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及其关系。探究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难点:探究把握文章蕴涵的主旨和写作意图。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教师搜集关于当代阳光少年的资料备用。2组织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提交问题。3教师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制作课件,筛选出以下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依次讨论的内容:“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学生原问:作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学生原问: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吗?文章到底要说什么?)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交流所搜集的有关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儿童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叶圣陶,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一个少年的笔记叶圣陶童话选等。2课文体裁:儿童文学作品多媒体展示:儿童文学作品,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说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世界上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非常丰富,如:卡洛科洛迪写的木偶奇遇记、奥斯卡王尔德写的快乐王子、叶圣陶写的稻草人、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赫克历险记、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伊索的伊索寓言、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JK罗琳由1997年开始创作,到现在还没有完结的哈利波特系列。(“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是新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的两个阶段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既扩展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阅读教学创设情景做好铺垫,是十分必要的。)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探究(课堂学习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为目标展开探究学习。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时效性。)1“诗的材料”指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要求学生用默读方式通读诗的材料一则,思考回答第一问。生:答案在第l自然段,也就是指少年所看到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师评说:“美丽的”一词用得好,扣住诗的特征。问题是如果这一答案是对的,那么,最后一自然段的“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一句就应该移到第1自然段之后,是作者疏忽了吗?(学生先是发愣,后立即看书,陷入思考。)师生相互说新的想法,讨论结果:a想起张家的荷花画,想到齐白石的画,想画家是谁。b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c想起中天鹅齐舞的场面。d在学校里看牵牛花,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e在公园里看金鱼,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等情景都在内。师指导:大家补充的这些内容都写进答案里长了些,要概括一下,怎么做?(稍停)先思考:这些内容都是少年所想想有联想和想象,体验体验,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象?生讨论明确:少年想起张家的荷花画、齐白石的画、天鹅湖中天鹅齐舞的场面、在学校里看牵牛花、在公园里看金鱼是联想,想画家是谁、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是想象。教师适时讲联想和想象的有关知识后,指导学生表述第一问的答案:“诗的材料”是指少年看到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一情景交融的情形;并适时点拨:情景交融正是诗的特征。组织读诗,回答第二问。师:这诗的材料少年是怎么得来的?生(不假思索):一“看”二“想”。师:“看”好说,这“想”好像要费点神。少年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读读,体验体验,能发现点什么?生:出神。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生:第5自然段中两次出现“看得出了神”。师:那第2、3自然段中的联想和想象也是这样吗?生:(读课文,恍然大悟)是的,第4自然段就表明少年已经“看得出了神”。师:大家现在能回答“怎样才能收集到诗的材料”这一问题了吗?生:发现美好的事物,认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师:还要及时记笔记。(这一问题中含有课后的理解探究要求题,也可突破联想和想象这一知识点,还包含对积累诗的材料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这是本问题的价值所在。教学紧扣文本,调动体验,精讲知识,通过激励解读中对文本有所发现,获得成功感,为进一步探究创造了条件。)2作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有无问题?生:“我”是一个少年,不是作者,1956年叶圣陶已经64岁了。再说文章体裁是文学作品。师:文学作品中的“我”还真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要注意。我们来思考:在第一则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提醒:在课堂练习本上理出要点,回答要全面。生(交流讨论后明确):具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善于仔细观察细心体验,联想和想象十分丰富,去发现文学的奥秘。师:看看第二则,能补充什么?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勇于大胆尝试。师:用默读方式通读第三则,回答: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生(默读后理出答案):热爱自然的情怀;长期观察,勤于思考和记录,发现自然的奥秘,从自然里获取踏实做人的感悟。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答案: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善于长期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联想和想象十分丰富,勇于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的探究,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围绕问题指导研读文本,思考归纳提取信息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价值和快乐,又不露痕迹地把探究方向引向了读懂文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文本的要义。)4文章到底要说什么?师:有个同学问,作者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吗?文章到底要说什么?通过以上阅读和理解,显然作者不是要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那么,作者以个少年的笔记的方式写作,要告诉我们什么?生:做文中少年那样的人。师:作品的意义(意图)在于引导青少年具有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会仔细观察细心体验,勤于思考和记录,善于展开并表达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大胆尝试,去发现自然、文学乃至生活的奥秘,感受创造的乐趣,从而健康成长。(由于上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轮的问题很明显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全面理解、完整表述,探究重心落在了过程和方法上,使课堂探究更全面、更充分。)第二课时一、品味文章语言师:关于这篇文章的语言,你是怎么看的?生:没什么词,很平淡,一般般。师:没有用一些华丽的词,很平淡,我也有同感。想想,是叶老词汇不丰富,还是另有原因?生:是要以一个少年的语言特点来写吧。师:大家说对了半,叶老的作品读多了,就会发现叶老在语言上追求的就是平淡、准确。不信,读读课文,你能删补个字吗?(学生读文,尝试删补。)生:很难删补。师:能说这种语言一般般吗?不能。读读爬山虎巴墙上爬一段,说说内容。(学生读读、说说。)师:丢开课文,你能把刚才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来吗?试试。(学生尝试写话)师:相互读读,与原文比较,意思说明白了没有?顺序合理与否?语言简明吗?(学生相互读,比较,明确:原文语言平淡、简明。)(新课标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落实。)二、学习拓展师:在随笔本上,以“做一个阳光少年”为话题写一则随笔拓展学习。提示: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放开思路,写出收获。(学生聊话题、构思、写作。)师:相互读读,将你的评价写在同学的本子上。(学生互评)师:推荐好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推荐、朗读、评议。)师:互评中有分歧的同学,把随笔念出来,并说说分歧,其他同学先认真听,然后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读、听、讨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观力的语言。”这是拓展设计的依据。)三、布置作业1修改自己的随笔。2以第一则内容为素材,可添加想象,写诗(不少于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