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384249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神经系统解剖,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位于锥管内,上起枕骨大孔与脑相连,下端终于第一腰椎下缘。,1,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比锥管短,下端逐渐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一终丝。,脊髓外形特征及位置上颈下腰二膨大,大孔延至腰一下下端圆锥连终丝,丝周缠绕马尾巴,3,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脊神经,4,5,脊髓节段代码节段数膨大部位颈髓(C)8颈膨大胸髓(T)12腰髓(L)5腰膨大骶髓(S)5尾髓(CO)1脊髓圆锥,脊髓膨大的形成分别是由于管理上下肢的神经细胞和纤维增多所致。,6,2、脊髓的内部结构:,(1)脊髓灰质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运动纤维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由后根的感觉冲动。侧角:T1L3节段有侧角。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脊髓灰质特征纵行三根柱横断似蝶舞前动后感觉中间要自主,7,脊髓各节段横切面,8,(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被前、后根分为三个索,脊髓白质特征脊髓白质三个索下行运动上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脊髓丘脑浅感觉,传导束具有一定功能的上行或下行的纵向神经纤维束叫传导束。每束均有特定的起始、行程和终止部位以及相应的功能。,2、脊髓的内部结构:,9,后索,侧索,前索,前角,后角,侧角,中央管,10,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固有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后束脊髓丘脑前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11,薄束fasciculusgracilis楔束fasciculuscuneatus位置:后索起于:脊神经节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功能:传导同侧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上行纤维传导束(感觉传导束),12,位置:外侧索周边起于:后角止于:小脑皮质功能:传导本体性感觉,脊髓小脑束,13,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起于:后角细胞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位置:前索起于:后角细胞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粗略触觉,14,下行纤维传导束(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侧束位置:外侧索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交叉(锥体交叉)后下行。止于:脊髓灰质前角(皮质脊髓束)。功能:控制随意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正中裂的两侧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在同侧脊髓下行,止于:脊髓灰质前角功能:控制肌肉随意运动。,15,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其止和功能,16,(二)脊神经(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17,前根脊神经椎间孔合并而成,是混合神经后根前根(属运动性)胞体部位轴突功能脊髓灰质前角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脊髓灰质侧角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后根(感觉性质)脊神经节内的假单级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1.脊神经的组成,躯体感觉神经纤维内脏感觉神经纤维,18,脊神经组成的纤维成分,后支,前支,19,脊髓表面有下列纵行的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20,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后支:较小,分布于项、背、腰骶肌肉皮肤前支:粗大,分布于颈、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肤T2T12对胸神经外,其余脊神经前支在颈、腰、骶处交织成神经丛,混合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21,二、脑和脑神经,22,23,24,1、脑干: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上端与间脑相连延髓组成:脑桥中脑(1)脑干的外形腹面观背面观,脑干背面观,25,视束基底部与大脑脚之间的沟桥延沟,基底部,脑干腹面观,26,锥体:在前正中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锥体外侧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锥体交叉:锥体下段90%纤维互相交叉,叫锥体交叉。橄榄体: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锥体与橄榄体之间有舌下神经。桥延沟:为脑桥与延脑间的腹面界沟,有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发出。,延髓的腹面观:位置: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27,脑神经,28,薄束结节:延脑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内有薄束核。楔束结节:薄束结节的外侧。内有楔束核。绳状体: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脊髓、延髓入小脑的纤维。菱形窝下半:中央管敞开构成的。,延髓的背侧面,29,30,基底部:由横行纤维构成的隆起。脑桥臂:基底部向两侧逐渐变窄的部分。在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有三叉神经穿出。,脑桥的腹面观:,31,菱形窝上半:与延脑菱形窝的下半构成完整的菱形窝,为第四脑室的底。上面被小脑覆盖后形成密闭的第四脑室。上通中脑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小脑三脚:为进出小脑的纤维:结合臂:小脑上脚脑桥臂:小脑中脚绳状体:小脑下脚前髓帆的上方有滑车神经,脑桥的背面观,32,大脑脚:两条似柱状的隆起,含有大脑下行的传导束。脚间窝:大脑脚之间的凹窝。有动眼神经出脑。中脑的背面观四叠体:上一对称上丘,是视反射中枢。下一对称下丘,是听反射中枢。,中脑的腹面观,33,脑干表面结构名称深部核团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面神经丘:展神经核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菱形窝侧角:前庭神经核群、蜗核,脑干表面结构对应的深部结构,34,(薄束核),(楔束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35,位置:大脑和中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组成: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丘脑:位置: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两侧丘脑之间的缝隙为第三脑室。内部构造:被Y形白质分为丘脑前核群:与内脏功能调节及基本情绪活动有关丘脑内侧核:与网装结构联系,维持机体警觉和整合各种感觉丘脑外侧核:全身各种感觉传入到大脑的中继核。,2、间脑,功能: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的皮层下中枢,36,听反射皮质下中枢,视反射皮质下中枢,37,位置:丘脑的前下方。外部结构:视交叉、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内部构造:视上核、室旁核等功能:下丘脑与垂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脑区联系密切,是皮质下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水平衡、代谢、体温调节、睡眠及情绪等有关。下丘脑释放神经激素,通过垂体调节全身大多数内分泌腺。,下丘脑:,38,39,位置: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侧。盖在菱形窝的上方。形态:中间较窄的部分为小脑蚓。两侧膨大部分为小脑半球。实质:表面被层灰质,称小脑皮质。内部为髓质,其中有灰质核团。,3、小脑,40,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维持平衡。2、前叶(旧小脑):调节肌张力.姿势的平衡。3、后叶(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的功能:,41,42,4、大脑(cerebrum)(1)大脑的位置与形态,43,大脑的外形与分叶,大脑的三个面,上外侧面,大脑内侧面,大脑下面,44,45,5个叶额叶frontallobe顶叶parietallobe颞叶temporallob枕叶occipitallobe岛叶insularlobe,46,额下沟,额上、中及下回,颞上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缘上回,角回,颞上沟,颞下沟,颞中回,颞下回,上外侧面的沟和回,47,48,内侧面的沟和回,扣带回,扣带沟,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顶枕沟,舌回,钩,海马旁回,海马沟,齿状回,49,下面的沟和回,50,51,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表面被覆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2)大脑的内部结构皮质的深面为白质。称为髓质。白质中埋藏一些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52,总面积:2000-2480cm2细胞数量:约140亿。厚度:4.5-1.3mm,大脑皮质:,1/3露在外面2/3埋在沟内,53,大脑皮质,古皮质:位置:大脑皮质内侧面。分层: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新皮质:位置:大脑皮质外侧面。分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接受丘脑的投射内锥体细胞层:皮质输出主要发自大锥体细胞多形细胞层。,54,基底核basalnuclei,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背侧丘脑,杏仁体,纹状体的主要功能协调肌肉运动维持身体姿势,55,尾状核头,背侧丘脑,尾状核头、体、尾,56,尾状核头,背侧丘脑,豆状核,横断面,屏状核,内囊,57,纹状体功能低等动物的最高运动中枢;在人类纹状体是锥体外路的重要结构,仅与肌张力的调节和姿势调整有关纹状体病变运动减少综合征为旧纹状体病变(震颤麻痹病)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表情呆板和静止性震颤。运动增加综合征为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肌张力低下、上肢与头部出现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纹状体的主要功能,58,大脑半球的髓质cerebralmedullarysubstance,连合纤维胼胝体指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联络纤维投射纤维,59,胼胝体穹窿,连合纤维,60,胼胝体,61,内囊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尾状核,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62,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分部:前肢、膝部、后肢,63,内囊中上下行的纤维束投射纤维,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豆状核,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听辐射,视辐射,尾状核头,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背侧丘脑,丘脑中央辐射,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64,(二)脑神经,65,66,67,68,三、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一)脑脊髓被膜脑脊髓被膜(由外向内分三层)硬膜:厚而坚韧,有些部位分为二层,形成硬脑膜静脉窦。如大脑镰、小脑幕等硬膜硬膜下腔蛛网膜:蛛网膜在颅顶部形成珠网膜颗粒。软膜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软膜:很薄,有丰富的血管,紧贴脑和脊髓表面。,69,70,珠网膜颗粒硬脑膜硬膜静脉窦侧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珠网膜下腔正中孔,71,软脑膜,72,1、硬膜1)硬脊膜:硬膜外腔: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临床硬外麻醉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2)硬脑膜:分两层:内层大部分与外层连结紧密,某些部位二层分开,形成管状腔隙称硬脑膜窦。内层某些部位折叠形成板状的大脑镰和小脑幕。2、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蛛网膜下腔: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3、软膜很薄,紧贴脑海脊髓表面,含丰富的血管。,73,74,外硬内软连蛛网手术麻醉硬外腔网膜下隙脑脊液终池腰穿髓不伤,脑和脊髓被膜,75,(二)脑室,1、侧脑室2、第三脑室3、第四脑室,前角后角下角中央部,前角,下角,后角,中央部,76,侧面观,下面观,77,(三)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珠网膜下腔、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相当于组织液。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后正中孔和两侧孔珠网膜下腔珠网膜颗粒硬脑膜静脉窦颈内静脉,1、产生部位:脑室脉络丛。成人约100140ml。2、循环途径:,3、作用:1、对脑起缓冲保护的作用;2、有营养脑和脊髓的作用。,78,脑脊液循环模式图,79,(四)脑屏障毛细血管和脑脊液与脑组织周围间隙之间存在某种“屏障”,能够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分子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分子不易通过。这种“屏障”称为脑屏障。作用:稳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环境,使神经的成分维持高度敏感性,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