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8325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3.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体味本文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风格,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2.深入理解“政躬违和”“珍摄”“毋庸赘言”“旨哉斯言”等文言用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通过诵读体会信中所表达的关怀、批评、反驳、劝说等不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不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体味文章言辞恳切的语言特点。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写法。4.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文献法。2.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相结合。3.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他,出身国民党元老之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背景链接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这样一来,到1987年10月,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书信的分类: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用于私人交往的一般书信和用于公事交往的专用书信。书信的格式:(1)称谓: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表尊敬 (2)问候语:单独成行,以示礼貌。在正文称谓后,如: “您好”,“近好”,“节日快乐”。(3)正文:信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内容多可分段写。 (4)敬语: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5)署名和日期: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三、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1)生难字咫尺(zh) 诠察(qun) 东隅(y) 政躬(gng)梗概(gng) 苟同(gu) 瞬(shn) 绸缪(chu)难辞其咎(ji) 泯恩仇(mn) 毋庸赘言(zhu) 厝(cu) (2)重点词语苟同:随便地同意。悖谬:荒谬,不合道理。诠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东隅:东南角落。文中指台湾。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束装就道:整装上路。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啊。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我与”,即“与我”。政躬违和: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四、带问题默读课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2.文中表达哪些情感? (私交之谊和政治情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在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本课文。二、初步感知1.文题探讨文章标题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收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2.分层解读第一部分(第1段):以饱含真诚的语言畅叙三十六年的阔别情思,并叮嘱蒋经国保重身体。第二部分(第26段):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前途和抱负三大角度劝说蒋经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三部分(第78段):结尾,再次叙旧,以情动人。三、深层领悟1.本文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言简意赅,不卑不亢。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1)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全文气氛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2)“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3)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进行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易被对方接受。(4)总之,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文言佳作。此信公开发表后,即刻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与称赞。我们要学习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同时,学会恰当运用文言句式、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信的开头部分有什么特点?信的开头,畅叙阔别情思,表达了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信由两人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不仅关心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作者先叙旧,再议别离,最后问安。信的开头首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为下文将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3.作者在写这封信时,新中国成立已三十多年,白话文也早已开始使用,这篇公开信为什么还要用文言?因为台湾还屡屡使用文言,写信要看对象,用文言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显示了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字的力量。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廖承志以文言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甚至训诫,有白话文不可替代的力量。4.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结束语】本文是廖承志给在台湾执政的蒋经国先生的一封劝告信,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言辞恳切,感情炽烈,表达了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实现统一祖国伟业的愿望。【板书设计】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 慎思民族利益再思说理 历史责任三思个人抱负言情 思念殷切 关怀备至设想 周到批评中肯为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