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1631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II)【考查功能】根据对黄冈市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考查形式】 实验探究题考查依托探究,形式灵活多样,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展示。依据黄冈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分析,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表格数据处理,坐标图像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评估和方案改进等。【考查重点、热点】1.注重对教材中常见的实验进行改进后再使用的考查。 2.注重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及实验条件变化时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的考查。3.注重对图象、表格数据处理的考查。 4.注重对实验评价的考查。【考查难点】1.实验的操作过程及问题处理的能力。 2.探究方法。 3.处理数据能力。 4.应用探究结论解决问题能力。 【考题分类】这几年来黄冈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17分左右(xx年13分),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三种类型: 1. 基本仪器的使用2.测量性实验。如“密度的测定”和“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两大实验,往往在每年中考中以不同的测重点进行考查。3. 探究性实验。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解题方法与技巧】1.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初中常考的基本仪器有:刻度尺、停表、温度计、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使用方法:分使用前、使用时两部分。使用前明确测量工具的作用,需了解测量工具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使用时要遵循各仪器的使用规则。2.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3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8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用秒表测时间,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也是渗透在其他实验中,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使用方法,便可基本无碍。(2)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用刻度尺、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电阻的测量;测量电功率。中考水平要求均为独立操作,即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实验的测量方法。而这些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3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初中探究型实验共有8个,分别是:(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4)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7)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8)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而这些探究性实验大都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实际,其考查内容,大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所考核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依次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5)分析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中考命题针对这一知识点在各个试题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考查,这也就给命题带来了多个角度的可能性。比如同是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但由于考查的环节或是角度不同,考查的方式也就明显不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要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醒学生对此不要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只要抓住应用得当的方法,一般都能轻松解决。【课时设计】 本专题课时设计约5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基本仪器的使用;第二、三课时复习测量型实验;第四、五课时复习探究型实验。 第一部分 基本仪器的使用 【考点分析】测量工具的使用主要是考察各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答题技巧】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我们平时要识记常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读数时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测量工具。 【复习策略】先复习初中物理涉及到10个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主要包含:刻度尺、钟表(或停表)、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 变阻器、电能表。再结合实验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上述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例题剖析,达到理解并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规则。【复习流程】1.PPT呈现:刻度尺、钟表(或停表)、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电能表的使用规则,熟知操作要领。2.分组实验操作,掌握对测量工具的使用。3.例题引路,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4.针对训练,提升解题能力。【例题解析】例1:(黄冈)请按要求填空(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_,使天平横梁_(2) 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_(3)如图所示,铁块的长度是 cm,图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托盘天平中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g。(4)吕彬同学将实验器材按图1连接,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所用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闭合开关后,他发现灯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则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排除故障后,移动滑片至某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2所示则灯泡两端电压为 ,若要继续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向 端(填“左”或“右”)滑动【针对训练】1、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看到下面类似情形:(1)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3)图中电流表指针所指的示数为 A (4)图中物体的长 cm。2、请完成下面的实验操作:(1)把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较低,则应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在用蜡烛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来越短,为了让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中间,应将光屏向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适当的距离。 第二部分 测量型实验【考点分析】测量型实验主要考察方式为:(1)实验原理的考察,(2)实验器材的选择(3)实验数据(故障)、误差分析(4)实验结论与评估分析。近几年的实验题,而间接测量型实验仍是中考实验题的主角,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几乎是每年必考的实验。另外测量型实验中还可能设计到特殊测量,如例3中手镯体积的测量应用了溢水法。【答题技巧】解决这类实验,要在掌握其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然后确定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注意事项,总结实验结论,并会分析实验的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平时物理实验教学情况的一次检验,只有平时教学中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实验器材的合理选择及其正确使用,关注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归纳、实验结论,并积极思考改进方法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掌握一些特殊测量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复习策略】测量型实验中的直接测量实际都是涉及到一些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这些实验的考察往往是掺杂在中考主要考察的5个间接测量型实验,但由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常与“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实验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因此单独进行考察的间接测量实验其实就只有这四个,即:用刻度尺、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电阻的测量;测量电功率。而其中电阻的测量与测量电功率两实验虽说是独立的两个测量实验,但是二者却又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实验电路图相同,实验测量的物理量相同,因此复习时可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区别,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流程】 第一课时1PPT呈现用刻度尺、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2.分组实验,进一步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误差产生的原因等。3. 例题引路,明确解题方法与策略。 4.针对训练,提升解题能力。【例题解析】例2.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_Cm,如果测得时问tAB=1 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理由是:_【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1)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s/t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解答】(1)小车运动距离sAB=80cm40cm=4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s/t=40cm/1.6s=25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s/t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40;25;(2)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例3. 妈妈买了一只银手镯,为了初步判断是不是纯银制成的,小明利用首饰店的电子天平、溢水杯、大小合适的烧杯、水等进行了如下实验:A将电子天平放在桌面上,调节底板水平;B将手镯放在电子天平的托盘上,液晶屏显示如图,则手镯的质量为_g;C用电子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为22.060g;D将手镯浸没到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用烧杯收集溢出来的水;E用电子天平测量溢出来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24.460g。(1)手镯的密度为 kg/cm3 (保留一位小数)。(2)测量前,若电子天平底板没有调水平,则测得的质量偏_(填“小”或“大”)。(3)由于溢水管口残留有少量水,由此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偏_(填“小”或“大”)。【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分析】(1)根据液晶屏显示直接读出手镯的质量;(2)根据步骤CDE,由溢出水的质量可计算出溢出水的体积,从而求得手镯的体积;(3)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等于重力,放在斜面上时,压力小于重力由此分析;(4)溢水管口残留有少量水,所测得溢出来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偏小,由此分析测得体积偏小,从而分析出测得密度情况【解答】由图可知:手镯的质量:m=25.230g;(1)由实验步骤可知:m溢=24.460g22.060g=2.4g, 手镯的体积:V=V溢=2.4cm3; 所以手镯的密度:=10.5g/cm3;(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等于重力,放在斜面上时,压力小于重力所以电子天平底板没有调水平时,手镯对电子天平压力小于其重力,故测得质量会偏小;(3)溢水管口残留有少量水,所测得溢出来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偏小,计算出溢出水的质量偏小,则计算出手镯的体积偏小,根据=m/v,测得密度偏大【针对训练】3.(测平均速度)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5)小新和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后,又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他们让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水平段BD的高度。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 V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_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点的速度最小。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欣儿手头上有完全相同的l元硬币10枚,为了测出其中一枚硬币的密度,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器材有空金属筒、量杯和水;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10枚硬币全部放入水中,此时量杯中水面处刻度如上图所示;B将10枚硬币放入金属筒中,让金属筒漂浮在量杯中,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53mL;C将空金属筒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杯中,让其漂浮,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22mL(1)合理的实验顺序是_ (只填字母序号)(2)由实验可知硬币的密度_kgm3;(3)实验中,欣儿运用了下列哪些实验方法? _(填字母序号)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类比法 D累积法 第二课时1PPT呈现电阻的测量;测量电功率的测量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2. 分组实验,进一步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误差产生的原因等。3. 例题引路,明确解题方法与策略。 4. 针对训练,提升解题能力。【例题解析】例4. (xx黄冈)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 (1)为了完成实验,在标有“10 1A”、“20 1A”的两种滑动变阻器中应选用标有“_ 1A”的(2)图乙为小峰同学连接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发光,电压表无示数,但电流表有示数,经仔细检查,发现多连接了一根导线,将其拆掉后,电路恢复正常,请在多连接的导线上画“”(3)移动滑片,将电压表示数调到_V,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W(4)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电压表工作时,其实内部有微弱电流通过,据此分析,所测量的额定功率偏_(选填“大”或“小”)【考点】电功率的测量;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分析】(1)求出灯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分的电压,根据分压原理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小阻值,据此确定变阻器的规格;(2)灯、开关、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的两端;(3)认清电流表的分度值读数,根据PL=ULI求灯的额定电功率;(4)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比较实际通过灯的电流与电流表示数的大小,确定所测额定功率的变化情况【解答】解:(1)灯正常发光时,变阻器应分去U变=UUL=6V2.5V=3.5V的电压,根据分压原理=,变阻器的最小阻值R变=RL=10=14,故应选用“20 1A”的变阻器;(2)灯、开关、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的两端,连接灯的右接线柱与电压表的左接线柱之间的导线有误,如右图所示;(3)将电压表示数调到2.5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L=ULI=2.5V0.24A=0.6W;(4)通过灯的电流为IL,电压表工作时,其实内部有微弱电流IV通过,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电流表的示数I=IL+IV,测量时,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PL=ULI,而灯正常发光时的实际功率P=ULIL,所以,PLP,即所测量的额定功率偏大【针对训练】乙甲5(常规方法测电阻)在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的实验中,小明选用电压恒为6V的电源,额定电压“3.8V”的小灯泡。下图甲中是未连接完整的实验电路。(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 A端移动时小灯泡变暗,连线不能交叉)(2)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 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上图乙所示,则灯泡正常发光的电阻是 (3)若实验时,上述电路中仅电压表上标有“15V”的接线柱已损坏,且暂无条件修复。在不更换器材的情况下为了能继续完成实验,你的方法是: 。6.(特殊方法测功率)小阳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为了测定标有“2.5V”字样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其中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5。(1)请你依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连接完整。(导线不得交叉) (2)正确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流表A1示数为_A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W。(3)在实验测量过程中,电流表A1与R0串联起来作用相当于_ _。第三课部分 探究型实验【考点分析】黄冈中考对探究型实验的考察分为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考查,课本探究实验的考察包括课本原有探究实验的考察和课本探究实验的变式考察。课内探究实验学生大多都会做,不易失分,但是课本实验的改编题,课外物理知识应用的探究题,相对考察难度较大,学生不易得分。由于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点难度。同时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并不是在一题中全部呈现,而是在不同题型中有所侧重。如例1中考查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及实验方法。中考中对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的考察主要是考察学生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查的是学生在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设计的实验选择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否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及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从而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对学生评估能力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是否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是否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并能尝试改进探究方案的能力。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一是对设计方案的评估,二是对实验操作的评估,三是对分析与论证及得出结论的评估。要求能对探究行为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评价;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及引起这种差异的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和提出行的问题,提出改进探究方案的具体方法。【答题技巧】1猜想与假设,应结合探究课题,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物理知识,找出事物的联系,进行大胆猜想,这样才能使猜想有依据。另外影响某一物理量的因素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因,一类是外因,因此在进行猜想时,我们可先从事物本身入手进行内因的猜想,再从与此事物相关联的外部因素入手进行猜想。值得一提的是猜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但必须是与探究课题有关联的。2. 实验设计首先要明确试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教材所学相关知识和设计,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其异同之处,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变更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问题都会得到解决。3. 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在明确探究的主题后,主要通过图表提供的数据信息来解读数据的内涵,分析数据结构形式和规律,寻找合理的答案,要做到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分析定性关系,在分析定量关系,最后处理好各数据段的细微差别得出特殊性的规律。同时也要注意这类题一般都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4.解答实验评估时应注重平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累,勤于动脑、动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应用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尝试改进探究方案,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复习策略】根据对黄冈市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黄冈中考实验探究题的考察注重学生能力的考察,考察内容并不是科学探究的所有环节,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表格数据处理,坐标图像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评估和方案改进等。实验探究题突出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通过探究过程,加强考察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解答实验探究题,不但要深入了解物理规律,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方法;还要了解探究的全过程,熟练运用各种探究物理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等方法,以不变应万变进行有效地解题。【复习流程】 第一课时1 PPT呈现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重点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方法)、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明确黄冈中考对每一环节的考察要求。2.例题引路,明确解题方法与策略。 3.针对训练,提升解题能力。【典例剖析】例5.(xx年黄冈)五一期间,小宇乘坐爸爸驾驶的小汽车外出游玩,发现车内吊着的一个装饰物在摆动,摆动很有节奏且来回摆动一次时间大致相同。他想: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回到学校,他找来一些长短不一的细线和质量不同的小球,做成不同的单摆(如右图所示)来探究。 (1)请猜想单摆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出一种即可)(2)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宇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了该实验。实验中,需要测量单摆长L、摆球质量m、摆角(小于10)、摆动一次所需时间T。其中摆球质量 m 除了用天平直接测量外,还可用下列测量仪器中 (只填序号)进行间接测量。 A.温度计B.密度计C.测力计 D.气压计 测量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次数1234实验一摆长L=1m摆角=7摆球质量m/g20304050周期T/s2.002.002.012.00实验二摆长L=1m摆球质量 m=40g摆角/5678周期T/s2.002.012.002.00实验三摆球质量 m=40g摆角=7摆长L/m0.360.490.640.81周期T/s1.201.401.601.80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得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摆角、摆长的关系是:。(3)小宇采用的实验方法是:。【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分析】决定悬挂着的物体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有:摆长、质量、摆动幅度一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即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两个因素不变,从而分析数据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根据经验猜想单摆摆动一次所需时间(周期)可能与摆长有关(或:可能与摆的质量有关、可能与摆摆动的幅度有关);(2)摆球质量m除了用天平直接测量外,还可用磁力计测出其重量,再根据G=mg计算出摆的质量;由实验一数据可知,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由实验二数据可知,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动角度大小无关; 由实验三数据可知,单摆的摆长越长,周期就越长结论分析可知: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幅度无关,与摆长有关,且摆长越短,振动周期越短;(3)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针对训练】7.如图1示,钢梁向下弯曲偏离水平位置的距离h叫下垂量小亮猜想:一根钢梁的下垂量h可能与重物对钢梁的拉力F、两个支撑柱的距离这两个因素有关,并进行如下实验:(1)要探究“一根钢梁的下垂量与两个支撑柱间距离s的关系”,他必须控制_一定,改变_(2)要探究“一根钢梁的下垂量h与所受拉力F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支撑柱间距离一定,记录下钢梁受到不同拉力时的下垂量(忽略钢梁自重的影响),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下垂量h/cm246.48.810.4拉力F/N10002000320044005200图2的坐标系中已经描出三个点,请根据第4、5次实验数据继续描点,并画出下垂量h与所受拉力F关系的图线 据图象可知,当拉力为5000N时,下垂量是_cm 据图象可得出结论:当两支撑柱间距离等因素相同时,_ _8.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左端固定,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装有橡皮泥的滑块通过细线与弹簧测力计右端相连,细线与木板平行且与弹簧测力计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小明同学利用此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1)实验步骤如下:把橡皮泥粘在滑块上,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再将粘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到木板上,并通过细线和弹簧测力计相连。用手向右拉动木板,带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示数f.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多次改变 ,并重复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1223456压力F/N0.51.01.52.02.53.0弹簧测力计示数f/N0.20.40.60.81.01.2(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接触面状况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是 。(3)向右拉动木板时,快拉或慢拉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第二课时【例题解析】例6.涂在手上的酒精比涂在手上的水干得快,壶中的水比壶中的食用油干得快小明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1)为此,小明用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塑料板、电子手表、笔、温度相同的水、大豆油和酒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A在玻璃管上端附近画一标记线,并将下端竖直插入水中,直到管内水面到达标记线;B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C将玻璃管移到塑料板上方,放开手指,让水滴在塑料板上并开始计时;D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取出大豆油和酒精滴在塑料板上并计时;E记录液滴变干所用的时间 t,得出结论。用玻璃管取液体,是利用_ 的作用。该实验方案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一点:_,理由是:_。(2)小明改进方案后,通过实验得到:相同条件下,t酒精t水t大豆油。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酒精蒸发快的原因可能是分子间作用力较_。缘于此,可以推断水的沸点应比大豆油_。【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1)空气受重力和具有流动性,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作用;要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需要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速度;(2)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不同物质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不同一般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物质状态越稳定【解答】(1)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提”起来;要研究蒸发快慢与物质种类的关系,需要保持物质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用玻璃管将液滴滴在塑料板上,虽然温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但液滴的表面积可能不同;(2)分子时刻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液体表面的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脱离其它液体分子的引力进入空气,这就是蒸发酒精蒸发快的原因可能是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更容易摆脱其它分子的束缚;相对于大豆油,水蒸发更快,说明水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所以水的沸点比大豆油低【针对训练】9. 寒冷的冬天,某兴趣小组发现,一根两端栓有细金属丝的棒子,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由于冰的熔化和凝固引起的。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1】冰块的厚度小【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大(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2)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只改变冰块的厚度进行实验,金属丝都能割穿冰块这说明猜想1是 的 (填“正确”或“错误”)。(3)请对以下验证方法进行评估:同时换用较粗的金属丝和质量较大的重物,做上述的实验,发现金属丝不能割穿冰块,说明猜想3是正确的。请你就实验的科学性或可行性对以上实验评估: 。10.小明看到跳水运动员被跳板高高弹起,思考“弹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猜想二:弹力的大小与长度有关,请你提出猜想三:弹力的大小与 有关。(1)小明找来钢锯片、弹簧测力计、台钳来验证猜想一,用同一钢锯片按下图从左到右顺序做的三次实验(将钢锯片夹在台钳内,钢锯片形变量用末端侧移量x表示,钢锯片长度用L 表示)请对小明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小明又正确探究了弹力与钢锯片长度的关系,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形变量x/cm长度L/cm弹力F/N12150.4822200.2232250.1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11.科学研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下落的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提出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建立猜想】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_有关【设计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于是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探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 小球编号 1 2 3 4 5 小球质量m(g) 2 5 5 5 45 小球半径r(m) 0.05 0.05 0.10 0.25 0.15小球的收尾速度v(m/s) 16 40 10 1.6?【得出结论】(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拓展应用】(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v=_m/s(3)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