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文综摸底调研测试(历史部分)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78512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文综摸底调研测试(历史部分)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文综摸底调研测试(历史部分)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三文综摸底调研测试(历史部分)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文综摸底调研测试(历史部分)新人教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二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 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 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材料反映齐宣王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以备楚”,即防御楚国,可知修筑长城目的是“互防”。25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传统思想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西汉时期为迎合统治者需要,董仲舒糅合各家思想创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强调大一统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材料反映了新儒学糅合了道家、儒家、法家思想。26图6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人口分布图,据图判断,此历史时期为 A西汉 B魏晋 C唐朝 D宋朝【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人口分不可看出长江等南方地区人口分布范围大,人口密度甚至超过黄河流域,可推断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到长江流域,此时最早应为宋朝。27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利。”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利”的史实有A秦始皇焚书坑儒B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 D元朝把理学定为科场程式【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思想儒家思想。题干强调儒家思想借助政权成为“普遍真理”,即由上到下,可判断选D。28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明确材料论点,材料认为中央集权制对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而利用权力,政府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而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选C。29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曾写道:“我们应当记得,苏维埃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经济方面和党组织方面,有相当的影响。”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所说的影响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中共在国民党组织中占优势C提出“耕者有其田” D推动国共党内合作【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材料体现苏联苏维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中共在国民党组织中占优势”不符合史实,说法错误。30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谓政体,“就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以下属于国体的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人民民主专政C民主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明确材料中国体含义“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属于国体,而ACD属于政体范畴。31 1952年至1 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 00项,1 956年至1 957年有400项。1 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B“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答案】A【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突出强调“1 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结合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科技领域也出现了“大跃进”。32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订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C克里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 D伯里克利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世界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执政时期,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负责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准备和审议公民大会的议案,据此刻判断为B。33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答案】A【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现代化历程。从材料看33、34、35、35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与调整,37主要讲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8课讲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所以材料综合反映了人类的现代化历程。34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A宰相 B内阁 C联邦议会 D帝国议会【答案】D【解析】考察近代世界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各邦代表组成,而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所以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帝国议会。35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以下关于斯大林时期政策变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A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B从市场到高度计划C从允许市场到排斥市场 D从私人资本主义到国家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考察现代世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挫折。斯大林上台后,逐渐改变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允许市场存在到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注意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私有制、市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只是允许他们部分存在。第II卷(非选择题,共1 60分)注意事项: 第II卷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xx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一个“梦幻之岛”上,绵延起伏的山丘屹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潺潺溪流流过绿油油的草地,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突然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绿色田野的宁静,大地突然崩裂,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原野上拔地而起,炼钢炉旁钢水流淌,钢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火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淳朴的乡村变成了“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所言的“黑暗魔鬼的磨坊”,林立的大烟囱不仅使伦敦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沉郁的“雾都”,也竖起了“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经济地位,竖起了它盛气凌人的傲慢和自信。xx年10期看历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几乎成为城市化国家的普遍问题。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1)根据材料一,说明材料中xx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8分)(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差异。(8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9分)【答案】(1)工业革命打破农耕文明的宁静,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伦敦成为繁华都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类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代价。(2)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业革命产生,推进城市化。中国:外来侵略,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化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3)从以下三个维度回答:(3分)第一维度:城市化进程成为发展趋势。(3分)第二维度:城市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例: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事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推进了文明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也对农村经济、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3分)第三维度:认识到科学、合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例:城市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发展等。【解析】该题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考察点,第(1)问考察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工业革命打破农耕文明下的宁静,促进城市化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环境等社会问题;第(2)问英国的城市化是随工业革命进行迅速发展,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第(3)问谈认识既要看到城市化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推进城市化应该趋利避害,科学合理发展。41(1 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 在近代中国,洋教比商品和大炮更多地输来过“西学,作为一种外来之物,它本身又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然相悖的。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目艮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两者之间,横隔着几千年岁月沉积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于是,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汇集成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恰当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第一维度(10分)第一层次(6分)结合材料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现象进行归纳概括。例对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传播西学。第二层次(10分)能根据现象辩证地评析中西方文化冲突。例:文化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文化冲突对文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退佛纳甘中国文明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另一方面也有消极作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也是西方对中国侵略的重要方式,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冲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第二维度(2分)能根据评析得出合理结论或观点。例:在合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等。【解析】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简练。先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然后对冲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最后明确自己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观点或结论。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南疆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世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是改土司为府、州、县,由中央派官员治理,或废府、州、县中的土官,全部由流官统治。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 清代的改土归流,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改土归流之后,清廷在西南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凡遇有事, “逐村清理、逐户稽查”,加强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在实施改土归流的过程中,使用武力进剿的手段,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蒙受很大的战争灾难,许多无辜的人民遭到清军的杀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此外,由于清朝廷完全从有利于其统治的目的出发,因此,改流并不彻底。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实施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改土归流政策。(9分)【答案】(1)(6分)特点:时间长;渐进性;和平方式与武力相结合;不彻底。(2)(6分)积极方面: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述。例:政治方面:消灭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经济方面:打破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民族关系方面: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促进边疆稳定。消极方面:武力手段使人民的生命、生产遭到巨大损失。【解析】第(1)问改土归流的特点可以从推行的时间、方式、彻底性等方面加以概括,比如时间长、和平与武力相结合的方式、不彻底等;第(2)问评价首先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性,又要看到问题,对于积极方面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论述,消极方面可从武力手段对生产、生命的破坏上回答。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就在德国的文人以作为世界公民而自豪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这使得德国人对法国的态度以及对民族主义的态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开始是无所顾忌的狂欢,后来是毫无保留的厌恶和愤慨,最后是苛刻的否定。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起了德意志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德国的知识分子再也不高喊世界公民了,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民族主义,德国人要求结束分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标志就是费希特1808年致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录的发表。杨静德意志民族主义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影响 材料二 统一使德国的民族意识大为高涨,但是这种民族意识和统一以前那种反对民族分裂、要求民族统一的民族意识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产生于普法战争胜利后狂热的民族荣誉感中,因为在人民心目中,帝国的建立几乎完全是三次所向无敌的战争的结果。特赖切克这时已经完全拜倒在普鲁士的武力下,极力宣扬没有战争,民族和国家就不能生存,军刀建立的帝国,必然保留了许多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第二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事部门凌驾于民政部门之上的传统,人民也深受普鲁士崇尚武力的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一的实现使他们更加着迷于民族意识,而这种迟来的民族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产生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 一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演变历程。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后变化的原因。 (9分)【答案】(1)(6分)演变历程: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再到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2)(任意3点9分)原因: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人产生狂热的民族荣誉感;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和崇尚武力传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德国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德国不甘落后。【解析】第(1)问从材料概括“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产生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得出德国民族主义演变过程: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再到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第(2)问材料“它产生于普法战争胜利后狂热的民族荣誉感中必然保留了许多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人民也深受普鲁士崇尚武力的传统的影响”可得出部分原因,再结合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等综合回答即可。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到1 95 1年即这一占领已达到其大部分目的时,美国和大多数同盟国与日本缔结了和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苏联不在缔约国之内,它们认为和约的条款过于宽厚。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但这一主权仅限于日本的四个大岛。和约除了允许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外,对日本没有任何军事或经济限制。实际上这一和约使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阵地的主要堡垒。为了支持这一堡垒,美国在战后的头6年中花费了约20亿美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71年6月17日,美日分别在华盛顿和东京签订关于琉球诸岛以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议,美国将行政权移交日本,包括将对钓鱼岛的“施政权”也交与了日本,而这完全是错误的。在近年美国所谓“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中,美国开始实施全球收缩、亚太扩张的战略,重点防范由于中国崛起所可能产生的对美国不利的地区力量的重组。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本公开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承诺。 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扶持日本对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6分)【答案】(1)(9分)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东北亚地区的紧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堡垒;美国扶植日本助长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2)(6分)亚太成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希望重返亚太地区以维持其霸主地位。【解析】考察当今美国的亚太战略和中日钓鱼岛问题。第(1)问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局势的紧张,加剧该地区的冲突与紧张;第(2)问美国重返亚太与美国势力相对衰弱,亚太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崛起等因素造成美国亚太利益受威胁等相关。48(1 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独秀(1879-1942年)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 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 9 1 8年1 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1 9 1 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 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 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 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一摘编自朱文华陈独秀传(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一生的主要革命事迹。(不得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7分)【答案】(1)(8分)参加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实践活动,发起成立中共。(任意4点)。(2)(7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产生过失的时代因素树立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观点。例(3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巨大贡献,是有功于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之一。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共的缔造人之一。(3分)陈独秀对于中共在大革命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负有领导责任,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责任是共产国际的过度干预,不能把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罪于陈独秀个人。(1分)总之,应当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辩证分析。【解析】根据陈独秀的事迹对陈独秀进行客观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注意不得摘抄原文,语言简练,逻辑性强即可;第(2)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看待,评价陈独秀要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出现错误的时代因素,评价时要史论结合,观点明确。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