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小阅读考前强化训练.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75845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3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小阅读考前强化训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4高考小阅读考前强化训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4高考小阅读考前强化训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北京卷小阅读,【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关于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科技说明文。文章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逻辑安排。第一自然段,在与旧有的秸秆使用低效污染的对比中,提出利用秸秆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在这里,“清洁”“高效”是两个重要信息,以下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三种新技术。第二段介绍某村庄中的用户家用的“秸秆气化炉”技术。第三段介绍某县的“直燃发电示范项目”。第四段介绍某县利用秸秆直接制取液态燃料的技术。最后一段简明地表达了生物能源利用前景广阔的积极态度。,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试题解析】题干所引的“几个关键技术”,出自第4自然段最后一行。答此题首先要对介绍利用秸秆制取液态燃料乙醇的第4段进行仔细梳理。此段共9句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他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其中引出D县“示范项目”;至句是对该项目的具体生产技术与过程的介绍;句是对该项目水平的介绍(或曰评价)。中间对乙醇制取过程的介绍可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第句说的是秸秆由三种物质组成,必须先行分解。第句说“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会产生大量废水”,强调的是“环保问题很难解决”,又说“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其潜台词无疑是“解决了这一环节的污染问题”。从文中看,这是秸秆造乙醇的第一个环节:分解出纤维素。而其中的“汽爆”技术,应为该示范项目首创。,第二环节:第句说的是对分解出的“纤维素进行酶解”。这是生产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其中特别用括号补充说明“(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可见:酶解纤维素可能过往已有,而“纤维素酶”才是这项技术的创新之一,虽然文本并没有说明它的研制是有益于“高效”还是有益于“清洁”。第三环节:第句前半句说的是对酶解后的葡萄糖“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这是生产过程的节三个环节。虽然文字没有提及,但“加入酵母”可视为此环节的主要技术。第四环节:是第句后半句说的“提纯、脱水”,至此,“就生产出了燃料乙醇”第两句是对第一环节的补充说明,强调了“汽爆技术”用废渣作燃料,“很清洁”,这正是该项目所以成为“示范”的原因,扣住了本文在首段提出的主旨。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加入酵母技术、提纯脱水技术”,显然是对上述制取过程的概括转述。,四,优势:信息获取和传播时效性强;传播的方式更开放;综合利用多种传播载体。不足:传播的信息不够全面完整;缺少“把关人”,信息可信度低。,六,从曹雪芹所处时代、身份、居住地点、社会关系等来看,他很可能进入过圆明园,并从中获得创作的启示、借鉴。(3分)红楼梦中贾元春题名大观园与乾隆御题圆明园全图“大观”的意思相同。(1分)大观园的某些结构与圆明园有相似之处。(1分),一,敦煌艺术的主体是中华文化(1分);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力量成功改造乃至同化了外来文化(外来的佛教,使佛教与佛教艺术中国化)(2分);西北少数民族加入了自己(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自在)的气质,形成了敦煌艺术独一无二的冲击力和魅力(2分)(本题5分,意思对即可),三,梅派艺术以简练的艺术表现手法(2分),传达丰富的艺术神韵(2分)。或(易学:手法简练;难精:不尽有余,发人深思,蕴含着丰富的神情与深厚的味道。),五,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评分标准:本题4分。共两点,一点2分,外墙装饰不宜通体使用反光材料。因其在高速路旁,强反射光易引发车祸。尽量少用广告灯、霓虹灯。因为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人工白昼会扰乱甚至破坏一些生物的正常生活。应该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做出严格的规定,努力实现城市照明规划的有序管理。同时,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并非人口集中区域或商业区,无须彻夜长明。评分标准:本题5分。建议和原因要对应,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5分。如只答出三条建议,共给1分。其他建议只要在题干要求之内,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五、(27分),十三,元典对民族精神类型(或“基本精神”)系统的符号化记录。千百年间,人们会依托元典所反映的基本精神,并对其不断做出重铸与发挥。元典思考的是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元典的答案是一种哲理式的原型,是一种开放性的框架。元典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不断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诠释。评分标准:本题5分。加线要点,每点1分。,一,事实数据说明,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并不那么密切。(出自第4段)(1分)地理距离(1分)和文化距离(1分)的因素,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出自第5段)绝大多数人不会离开故土(1分),人类有更愿与亲属和同类交往、保留本地风俗及文化的本性(1分):会使全球性合作瓦解。(出自第6段)本题共5分,依照以上标准赋分。,三,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具有审美情怀,普通渔夫忙于生计很难有欣赏美景的情调。桃花源记中的“渔人”能与郡中最高行政长官密切交往,普通渔夫不可能做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具有诗人情志的“渔人”形象之一。【评分参考】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不分条概括减3分。,1)通过眼睛来传神。(1分)(2)运用眼睛要得法。(2分)(3)眼神、身段要配合。(2分),2012海淀一模小阅读,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答案:D。答题原则:找准信息源,概括到位。信息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概括为: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信息源: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概括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2012年,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B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14、【答案】D【解析】原文第二段4行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原文第二段9行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中第三段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选项描述不当。,15.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没小标题不超过15字)(5分)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解析】画出关键句(首尾句、总结句)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2013,14C(原文第三段)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A),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B)。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C)。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D)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15.BD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A)“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B)不是“有翅后即升空飞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C)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D)选项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应该去掉“碳水化合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根据划线部分,我们可以推理出E选项的“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是正确的。,16.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16.标准答案: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本题结合课本逍遥游来考查,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之前高考与课本的联系除去诗歌背诵,基本不相关,这次加强了对课本内容的考查,虽说浅尝辄止,但是在文本之外选择其它文本做对照,这是今后最可能的一种考查方式,我们要留意这种倾向,加强自己对课本的熟悉程度。然而,回答本题时还是要回到原文,即“昆虫”与“鸟、蝙蝠”的不同点来回答,划分好层次,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切勿因过度留意“鹏鸟”而失去了答题的准则:一切从文中来,到文中去!,2010北京卷小阅读,【文本分析】文本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艺术、科学的共同文化价值入手,引入对艺术以及科学的普遍性这一话题。第二自然段,以艺术的共同特点也即情感表达为平台,举李白以及苏轼的作品为例,从时间跨度方面强调了艺术以情感引发共鸣的普遍性。第三自然段,作者以“同样”来转换对于艺术普遍性的叙述角度:空间及社会可以转移,但是艺术追求情感共鸣的目标始终未变。后面四段,比照写艺术普遍性的文字,谈科学的普遍性。第四自然段,概括谈科学作为一种创造,以定律的获得及其广泛应用来归结这样一种创造的价值所在。第五自然段,以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来谈科学原理的普遍使用及意义。第六自然段,明确指出了科学的普遍性的内容.第七自然段中的具体解说,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来凸显科学的普遍性及价值所在。,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试题解析】A项,原文中找不到这样的信息。原文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在艺术体现为情感,在科学体现为原理或定律。因此,情感是创造力的表现内容而非基础。B项中所涉及到的举李白以及苏轼为例,是想表明“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但是“依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所谓“体裁不同”,实际上与选项的后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C项中提到的简单与广泛,他们之间并没有比例关系。原文说,“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只能说明原理的普遍适用与精致,但是要用比例关系来界定,显然是失当的。D项实际是原文最后两句话的概括。原文说,“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选项中的“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是对原文中的罗列内容的概括;原文中的“才得以存在”,明确了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等之于发展的必要条件意义,选项中用“推动了”这一措辞来体现这样一种条件关系,是符合文意的。,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分),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议论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结构,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参考答案】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艺术:情感能够引发强烈共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体现这一点。科学:原理要普遍适用,科学技术的多样化、广泛化应用也是这种体现。,2009北京卷小阅读,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观点句)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演唱昆曲是厅堂的事),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昆曲曲文内容丰富且文白兼有)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昆曲不容易听得懂),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参考答案】长处:文化内涵丰厚,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局限:不适于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评分说明】1.“长处”2分。要点:“内涵丰厚”、“表演精湛”、“曲文很有味道”。答出2点即可。2.“局限”2分。要点:“不适于在新式舞台演出”、“墨守陈规”、“不易听懂”。答出2点即可。,2012西城一模小阅读,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如果将相应的电子电路附着在柔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上,可制作出能检测食品变质与否的包等“智能产品”。B.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需要与金属喷墨打印相结合,才能以较低成本制造出导电性能优良的柔性底板。C.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提高其溶液的纯度,能有效地解决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的问题。D.美研究人员以新开发的“柔性底板”为基础,使用新型传感器,制作出了一种“电子皮肤”,其灵敏度大大提高。,14.B“新技术需要才能生产出”的表述不合文意,“柔性底板”已制出;两者结合,可制造的是“成本低廉的柔韧而有弹性的电子产品”。,15.美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新“技术”,给其“底板”带来了哪些特点?(5分),美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可行性技术,能以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柔性底板。新技术使用一种高弹性的聚酰亚胺聚合物作基底,用激光在其上切割出边长3.3毫米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然后将提纯到99%的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溶液均匀地沉积到基底上,形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制出了具有优良导电性的薄膜晶体管网底板。,高弹性的聚合物具有卓越的柔韧性。激光切割的可拉伸的六边形蜂窝图案的基板,可以拉长60%。在未来,还可通过改变孔的大小或优化网格设计,改进其伸展性。单壁碳纳米管,之所以成为塑料电子产品的顶级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流动性高的电子。然而,以往这种纳米管网开/关电流比率较低,这成为电子应用领域的重大问题。该项研究将碳纳米管溶液提纯到99%,极大地提高了开/关电流比率。,15.选用高弹性聚合物,具有较强的柔韧性。通过图案切割,具有更强的延展性。使用提纯的碳纳米管溶液,具有更优良的导电性。造价低廉,可大规模生产。(5分。四点每点1分,有“柔韧性”“延展性”“导电性”等关键词即可;对“新技术”的表述完整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