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71183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人谈诗同步练习如何做好现代诗歌阅读题,谈几点看法: 1.要准确地破解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然后从诗的意象中,把握作者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启迪)的东西。 2.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内涵,以消除理解上实指性误读。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的则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法(或象征)的真实内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 3.要透过诗歌表面的虚写,提炼出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诗歌往往大多是虚写,很少有直写的,特别是那些抒情性强的诗歌更是如此。阅读这类诗歌,困难较大,因为诗歌艺术的多义性和朦胧性导致阅读上的种种解读结论。因此应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常识等相关信息,这样可以摆脱由于虚写而造成的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象,以便准确地提炼出诗歌的深层意蕴。 另外,现代诗和古诗词夹杂在一起阅读,和白话文杂在一起比较阅读,也值得我们关注。#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曙光()(2)乍()然(3)弓弦()(4)山峦()(5)旷()野(6)笼()罩(7)门槛()(8)眺望()2、填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的的评论。3、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3)说说下面形象的深刻含义。深夜:黎明:(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月光流进门槛()有星流过旷野去()河岸被山影压着()4、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欲借泥土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5、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对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一般人不很了解这一首诗B、说明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特别。C、说明这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深沉。D、说明我对这一首诗有独特的感受。6、下面一段话描述了诗歌中的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哪一句诗。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的山峦的巨大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8、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参考答案:1、略。2、曾卓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3、(1)略。(2)略。(3)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却又颇含深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4)“流”字以动写静,表现了月光的柔美。“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4、这首诗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做普普通通的人,做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自视太高。5、D6、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7、(1)略。(2)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8、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可能是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二是可能包含了这首好诗,却被人忽略的意味,三是曾卓特别喜欢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