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宽厚以待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70790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宽厚以待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宽厚以待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宽厚以待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宽厚以待人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了解关于孟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的经典著作。2.了解孟子、墨子、庄子的生平和政见。3.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知识。4.把握本单元文章中说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并付诸写作实践。5.理解并把握各篇文章的主旨。1.背诵文言经典,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并优化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朗读文章,在朗读中体会文言经典的主题。3.朗读和背诵文章,体悟古代思想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4.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行文气势,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1.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保持善良的心。公输通过墨子从鲁国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反映了墨子的“非攻”思想,也表现了墨子作为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顽强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摆出观点,用战争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论述,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个人的事例,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鱼我所欲也阐明了生死与义的关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惠子相梁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视荣华富贵如“腐鼠”的高洁情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辩论,让人感受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轻松、闲适。【重点】1.体悟古代思想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2.把握本单元文章中说理时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并付诸写作实践。3.体会文言经典的主题。【难点】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不必逐句讲解,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注意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教学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特色。鱼我所欲也语言自然流畅,多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教学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后,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对于文中重要概念如“本心”,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理解其主要意思,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新的内涵。庄子一书的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时可以简略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第17课公输2课时第18课孟子两章2课时第19课鱼我所欲也2课时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1课时写作1课时第17课公输1.易错字麋(m)褐(h)翟(d)敝舆(y)牒(di)郢(Yng)楩(pin)楠(nn)犀(x)兕(s)鳖(bi)鼋(yun)鼍(tu)鲋(f)梓(z)轩(xun)械(xi)荆(jng)2.通假字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吾知所以距子矣/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防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一词多义说然已见4.古今异义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以牒为械(古义:木片;今义:文书或证件)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词类活用义不杀少而杀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少量的人、众多的人)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用作动词,说、告诉)吾义固不杀人(名词用作动词,坚守道义)虽杀臣,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杀光)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用作动词,入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动词用作名词,守卫的方法)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充满)6.文言句式(1)倒装句子墨子闻之,起于鲁(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为“于鲁起”)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为“宋有何罪”)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为“胡不于王见我”)(2)省略句将以攻宋(省略了宾语“之”,应为“将以之攻宋”)于是见公输盘(省略主语“楚王”,应为“于是楚王见公输盘”)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等观点。【文题解说】本文选自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书,基本上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墨子很希望能解决人民的苦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当时楚国是大国,宋国是小国,但宋国地理位置很重要,楚国就让公输盘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便连夜赶往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打宋国。本文记叙了墨子从鲁国到楚国劝阻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塑造了墨子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的精神。公输间称他鲁班。云梯:古代战争中用来攻城的器械。云,形容梯子很高。以:介词,凭借、用来。子墨子:指墨翟(d)。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起:出发,动身。郢(Yn):春 本文记叙了墨子从鲁国到楚国劝阻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故事,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墨子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他机智勇敢、顽强斗争的精神。为了阻止这场战争,他不畏艰辛日夜兼程到达楚国,见到公输盘和楚王,墨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先做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让对方先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抓住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本课为2课时。1.读准“郢、轩、械、 荆、 楩、 楠、麋鹿 、短褐、 墨翟、敝舆、牒”等字的读音。2.把握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宋何罪之有”“成,将以攻宋”等语句的朗读节奏。3.了解墨子及墨子。4.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5.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把握句子的准确翻译,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6.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合作探究把握墨子的劝说艺术。让学生树立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思想。【重点】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难点】学习墨子的劝说艺术。第课时1.了解墨子以及墨子。2.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课文。3.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子。【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堂小结导入一:背景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引出课文。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墨子很希望能解决人民的苦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当时楚国是大国,宋国是小国,但宋国地理位置很重要,楚国就让公输盘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便连夜赶往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打宋国。那么劝说是否成功了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公输这篇文章,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导入二: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战争与和平永远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无限苦难,所以人们都热爱和平。有一个人叫墨子,他非常热爱和平,他的主张就是“非攻”,他曾经凭借自己的巧妙的言辞以及大无畏的精神阻止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输这篇文章,来看他非凡的表现。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凉 州 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请同学们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生:战争残酷)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大家都不喜欢战争,但是有两个人楚王和公输盘却要挑起战争,爱好和平的墨子听说了之后,赶紧去劝阻,他成功了吗?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公输。读课文,初步感知设计意图在了解背景和文体常识的基础上,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听读,读准字音。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要求:注意把握词语的重点读音,把握句子的朗读节奏、重音,适当做标记。教师强调:麋()文轩()犀()兕()鳖()鼋()鼍()鲋()答案mxunxsbiyuntuf2.齐读,把握节奏。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文章的气势。教师做朗读指导: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宋/何罪之有?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要求:读出语气,读出人物的身份特点。教师指导:(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闻”“起”“行十日十夜”应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情。(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要读出疑问语气。(3)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要重读,显示公输盘用“义”来装点自己,要读出他一本正经又轻蔑的语气。(4)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要读出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读出公输盘阴险并带有威胁的语气。(6)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要读出墨子的胸有成竹、沉着镇定。4.译读,理解内容。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翻译文章,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强调:说:通“悦”,高兴,愉快。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第二次。请说之:请允许我解释一下这件事。请:请允许我。说:解释。之:代词,代这件事。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知类:明白道理。九:多次,表约数。寇:入侵。5.梳理结构,背诵文章。要求:概括出文章的结构,以此为依据准确背诵课文。教师指导:根据文章的结构来背诵课文,往往会事半功倍。本文的情节非常清楚,文章开始先介绍了事情的缘由,中间详细叙述了墨子的止楚攻宋的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促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全文脉络清晰,同学们依据此结构来背诵课文,一定会非常轻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墨子劝说公输盘和楚王的主要经过,了解了重要的文言词语,同学们要注意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注音以及解释。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以及解释。公输第课时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2.体会排比、对比的作用,提高写作能力。【重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难点】体会排比、对比的作用,提高写作能力。导入新课分析探究课堂小结导入: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所学,有利于在新课堂中应用。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疏通,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了解。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生:课文主要讲了墨子劝说公输盘和楚王停止攻打宋国的经过)墨子是怎样说服蛮横的楚王和狡诈的公输盘,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公输盘的劝说艺术。一、温故学生背诵课文,回忆文章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教师:上节课,我们指导的背诵课文的方法是什么?(生:根据课文的结构来背诵。)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背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背诵课文,要求:一人背诵,其他人听并指出错误之处。二、知新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采用设疑学生分组讨论及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也知道墨子的劝说分了三个步骤,下面我们来分析探究墨子的劝说艺术。1.理清步骤。教师设疑一:在第一阶段,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激怒了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话,这样,墨子抓住公输盘的这句话开始劝说,一句“宋何罪之有?”就把公输盘至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公输盘又从“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五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又用“义不杀少而杀众”一针见血地指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具有的欺骗性,让公输盘哑口无言,理屈词穷。教师设疑二: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理屈词穷,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了楚王身上,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墨子在劝说楚王的时候,采取的是和劝阻公输盘相同的办法,先做了一个富人盗窃穷人的假设,问楚王“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接着,墨子抓住楚王这句话,指出既然这种人是“有窃疾”,那么富裕的楚国去攻打贫穷的宋国是“与此同类”,楚王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理屈词穷,无话可说。教师设疑三: 楚王承认墨子说得有道理,从“善哉”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反而又把球踢回到公输盘以及他所造的云梯的面前,并且态度强硬地说“必取宋”,墨子又是如何对待他们二人的互相推诿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墨子明白楚王是蛮横强硬的,公输盘是狡诈的,仅靠道义无法真正说服他们,必须依靠实力,于是和公输盘开展了一场模拟攻守的战争,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起杀机的时候,墨子也早有防备,墨子大义凛然地说“虽杀臣,不能绝也”。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臣守圉之器”“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依靠先进武器攻打宋国的梦想,不得不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2.分析形象教师设疑:文中三个人物墨子、公输盘、楚王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墨子:(1)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他听说楚王和公输盘“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为了阻止战争他“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2)机智多谋。劝说公输盘和楚王时,他都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3)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和墨子模拟攻守战争失败后,心生杀机:“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看穿了他的伎俩,镇定应对,告诉他自己不怕牺牲,自己的弟子“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最终成功。公输盘:(1)能工巧匠。他能制造出武器“云梯”。(2)顽固阴险。他被墨子说得无话可说后依然口服心不服,坚持攻宋,说“吾既已言之王矣”,把球踢给楚王。(3)凶狠狡诈。他在模拟攻守失败后心生杀机,想杀死墨子。(4)虚伪。他标榜自己“吾义固不杀人”,但是他以义为幌子,“不杀少而杀众”。楚王:(1)蛮横强硬。在被墨子说得哑口无言后强硬地说“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2)有自知之明。在明白攻宋无益又无望的情况下,他放弃了攻宋,说“吾请无攻宋矣”。3.总结技巧教师设疑:同学们总结一下,墨子的劝说方法或技巧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公输盘是义正词严,五个“不可谓”揭穿了公输盘的虚伪;对于楚王是委婉劝说,三次夸饰楚国,取悦楚王的同时把楚王置于理屈词穷的境地。(2)逻辑性强。在劝说楚王时,把富人偷窃穷人和富裕的楚国攻打贫穷的宋国进行类比,无懈可击,让楚王无话可说。(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从容镇定,胸有成竹。(4)机智善变。墨子善于使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都成了墨子反击的武器,墨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和楚王一“服”一“善”。(5)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在说服公输盘时,他连用五个“不可谓”的排比,非常富有气势,让公输盘无话可说;劝说楚王时,他三次夸饰楚国,极力表现楚国的富裕、宋国的贫穷,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既取悦楚王,同时又把楚王置于理屈词穷的境地。三、致用设计意图学生分析写作特色,学习写作特色,提高写作水平。1.分析特色,学习写作。教师设疑: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教师总结:明确(1)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国,没有一次就成功,而是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让人不禁为墨子担忧,这种一波三折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方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写出生动的情节才能吸引读者。(2)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作文写作时也要多运用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这样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3)语言生动。墨子在劝说时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使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善于用修辞来增加文章语言的表现力。2.联系实际,总结感悟。教师设疑:墨子与公输、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你怎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学生1: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不要屈服,要敢于斗争。学生2:要从道义上揭露敌人的不义,让他们在舆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学生3: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要想取得战争胜利,要有强大的实力。学生4:在现在这个强权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增强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拓展想象。假如可以穿越时空,让你对墨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学生1:墨子先生,你热爱和平,为了和平不辞辛苦,奔走呼号,你是和平的使者。学生2:墨子先生,您身体力行诠释自己政治主张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面对公输盘的一意孤行您巧妙地避免了与他的正面冲突,而是以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令公输盘口服。面对楚王的霸气,您从容淡定,一针见血地指出楚王“有窃疾”,并令国君口服。最后,您又以高超的防御技巧向楚王证明了攻宋必败,令公输盘与楚王心服口服,也向我们证明了您的主张兼爱,非攻。学生3:墨子先生,你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弱国,您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表面看是楚国和宋国的战争,实际上是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我们要热爱和平,但当敌人恶意挑起事端时,我们也不害怕,我们有作战的准备也有作战的实力。国家与国家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1.完成课后题。2.总结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公输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时讲解背景后设置了个小悬念(那么劝说是否成功了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公输这篇文章,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课内容情节生动曲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做了一些点拨,做到了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梳理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温故、知新、致用三个层次,使学生清楚明了,也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重难点。一、本课整体板书示例板书(一)公输墨子:勇敢无畏、镇定自若楚王:蛮横强硬、阴险狡诈公输盘:能工巧匠、凶狠虚伪板书(二)公输墨子见公输盘以义相责墨子见楚王以智相阻墨子见公输盘以技相较墨子:热爱和平、有勇有谋、镇定自若、勇敢无畏板书(三)公输墨子见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墨子见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墨子见公输盘模拟攻守,彻底击败公输盘二、类文赏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赏析:本文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文章体现了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思想。墨子在这篇文章里采用类推手法,从显而易见的事情说起,由浅入深,论证攻国是最大的不合道义的行为,并指出天下的君子只知反对小的不合道义的行为,却不知反对,甚至赞誉大的不合道义的行为。如从偷桃窃李,到偷盗鸡鸭猪狗,到偷窃马牛,直到杀人抢劫他的衣物武器,天下的君子都认为是不道义的,然而到侵略别的国家给人们带来灾难,却不知道反对,说这是符合道义的。这样用类推法来反对战争,是深入浅出的。三、关于正义的名言警句1.即使全世界都毁灭了,正义是不能没有的。罗曼罗兰2.哪里有正义,哪里就是圣地。培根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郭沫若一、参考答案“分角色朗读课文”可放在教师讲授完课文以后。对于以下语句要仔细体味,读准语气:(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3)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嘴上承认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仗着楚国的实力,攻宋势在必行。因此,“善哉”里并没有诚意;“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道诸侯的强硬态度,读时要注意区别。)(4)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墨子的劝说艺术可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把握: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或强悍有力或形象夸饰或尖锐直截的语言,等等。二、点拨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参考答案1.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国有什么罪过呢?3.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4.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三、点拨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两篇文章的感受与理解。参考答案鲁迅的小说非攻是他的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里面的墨子形象与公输里的墨子没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性格内涵更丰富。如他的俭朴,他的坚忍,他的实干精神,他对普通百姓深厚的关切与同情等,在小说非攻里都有所表现。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词语注音。翟()舆()牒()郢()轩()械()荆()楩()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1)公输盘不说通,意思是(2)子墨子九距之通,意思是(3)公输盘诎通,意思是(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意思是(5)吾知所以距子矣通,意思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吾义固不杀人(2)不可谓知类(3)然胡不已乎(4)胡不见我于王(5)荆之地方五千里4.翻译下列句子。(1)宋何罪之有?(2)吾既已言之王矣。(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4)善哉。吾请无攻宋矣。5.填空。墨子,名,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等观点。二、课内语段阅读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子墨子解带为城为: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守圉: (3)公输盘诎诎: (4)楚王问其故故: 7.翻译下列句子。(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8.本段主要记叙了公输盘与墨子的模拟攻守战争,哪些语句表明了战斗的激烈?哪些语句表明了战斗的结果?9.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言外之意是什么?10.结合全文思考,墨子能够止楚攻宋成功,是不是仅仅依靠锋利巧妙的言辞?三、课外类文阅读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选自墨子贵义)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子不若已(2)何故(3)一人耕而九人处(4)则子如劝我者也12.翻译下列句子。(1)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2)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13.本段表现了墨子什么样的精神品质?14.文章中墨子的语言有何特点?【答案与解析】1.dydiyngxunxijngpin2.(1)说悦高兴(2)距拒抵挡、防御(3)诎屈理屈(4)圉御抵挡(5)距距对付3.(1)固:本来,从来。(2)知类:明白事理。(3)已:停止。(4)见:引见。(5)地方:土地方圆。4.(1)宋国有什么罪呢?(2)我已经对楚王说了。(3)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了他。(4)好了,我不攻打宋国了。5.翟战国墨家兼爱非攻6.(1)为:作为。(2)守圉:防御方法。(3)诎:理屈。(4)故:原因。7.(1)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墨子的防御方法还有富余。(2)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了,我不说。8.战斗激烈: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结果: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9.言外之意是要杀死墨子。10.不是,成功的原因除了墨子巧妙的言辞之外,还有墨子的不怕牺牲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墨子的实力,有强有力的实力做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11.(1)已:停止。(2)故:原因。(3)处:闲居。(4)如:应当。12.(1)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2)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13.坚韧不拔,坚守信念。14.先假设“一人耕而九人处,耕者益急”,类推出“天下莫为义,子如劝我”的结论。参考译文: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第18课孟子两章1.易错字夫(f)畔(pn)粟(s)畎(qun)拂(b)曾(zng)2.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一词多义利之而城4.古今异义城非不高也(古义:内城;今义:城市)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畔之(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不包括父母兄弟)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不胜者(古义:虽然这样,但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环而攻之而不胜(古义:围;今义:指圆圈形的东西或环绕、围绕)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6.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也”通常表示判断)(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句意被动)(3)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正常语序应是“舜于畎亩之中发”)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文题解说】孟子语录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活动,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章,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创作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各大国之间征战不休,针对这一情况,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国君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始先表明观点,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用历史事实和充分的道理论证,证明了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才,都应该经历磨炼的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鱼盐:贩卖鱼和盐。士:狱官。市:集市。故:所以。将:将要。任:责任,使命。是:这。也:语气助词。苦:使动用法,使痛苦。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点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逐层推进,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反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完成本文的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得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证明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本课为2课时。1.积累“畎亩、拂士、曾益、亲戚、故、以、域”等词语的读音以及意义。2.把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句子的朗读节奏。3.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品味探究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难点】了解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第课时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背诵文章。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4.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入新课反复朗读分析探究课堂小结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形容作战、治国以及其他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否则是一定会失败的,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生:不知道。)今天我们就学习这句话的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各大国之间征战不休,针对这一情况,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国君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今天我们要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孟子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一、读课文,知内容设计意图在了解背景和文体常识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1.听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要求:把握字音、停顿、重音,适当做标记。强调:夫()畔()粟()畎亩()拂士()曾益()答案fpnsqunbzng2.齐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文章的气势。教师做朗读指导: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译读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文章中句子的翻译。要求: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翻译文章,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强调: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去:离开。以:凭借。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二、解疑问,析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要求:组内合作,探究问题积极深入并归纳探究成果,并确定组内中心发言人,做好有理有据地汇报集体探究成果的准备。问题一: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同学们找一找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点拨:孟子提出了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用两个“不如”强调出了“人和”是最重要的,说明各种因素都不如“人和”这一因素,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其他客观因素而是人。问题二: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教师点拨: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用两个例子来证明论点。首先举出了包围起来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的事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举一个战例,说明即使在占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地利”优势的情况下,有人却弃城而逃,进一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问题三:“故曰”一词有什么作用?下文的议论又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后组内中心发言人总结回答。教师点拨:“故曰”的意思是“所以说”,既对上文中的论述做了总结,又引出下文议论。下文的议论由战争推到了治国,用三个否定的排比句,推出要想得到“人和”必须先“得道”,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析特色,学写作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品味探究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同时为写作文打基础。教师: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学生小组讨论,选出一名代表作答。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论证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逐层深入。文章开始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两个战例,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明要想“人和”必须先“得道”,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这也是全文的论证思路。文章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逐层论证,环环相扣,有非常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用了排比、对比的手法。三个否定的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多助”与“寡助”的对比:“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也使文章气势恢宏,结构工整严谨。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以及文采。四、谈感悟,做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教师讲述:学者冯其庸在评价本文时说:“孟子一贯主张实行仁政,反对统治阶级为了争城夺地而发动不义战争。”“在本文中孟子所说的人和是人心所向,即内部团结,同时,孟子又认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得到人和,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是很卓越的,也仍然有积极意义。”设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学完本文后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总结回答:学生1: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有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学生2:不仅战争中“人和”很重要,其他领域如治国、治家、治厂也需要“人和”。这样才能达到“国昌盛”“家兴旺”“厂繁荣”的效果。学生3: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运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学生4: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但是“威天下”不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的理论指适合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孟子“人和”的思想,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民心,合乎正义。另外,本文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同学们要学习这种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第一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战例一(攻打小城失败)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防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的城却失败)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深化中心论点)第课时1.读准“畎亩、胶鬲、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的读音。2.把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朗读节奏。3.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4.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含义,树立忧患意识。【重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树立忧患意识。导入新课文题解读整体感知分析探究课堂小结导入:回顾型设计意图回顾并巩固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家还记得孟子的相关知识吗?(生:记得。)好,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记忆中的孟子。学生回答:学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学生2: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生3: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学生4:孟子和孔子一样主张“仁政”。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另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学们看看在本文中孟子又阐述了怎样的观点。一、文题解读设计意图对题目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本文题目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学们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生在忧患中,死在安乐中。教师:对,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又是怎样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二、读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学生读文章,初步理解文意。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舜()傅说()胶鬲()百里奚()行拂乱()法家拂士()答案shnyugxfb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教师强调: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要逐字落实,尤其是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教师强调:(1)重点词语:是:指示代词,这。“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作动词。恒:常常。(2)重点语句: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磨炼内心的志向。劳其筋骨:使他锻炼筋骨。饿其体肤: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行拂乱其所为: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师生共同订正,翻译课文。三、解疑问,分析探究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分析,深入学习文章。要求:组内合作,探究问题积极深入并归纳探究成果,并确定组内中心发言人,做好有理有据地汇报集体探究成果的准备。教师设疑一:文章开头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属于哪种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物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畎亩”“版筑”“鱼盐”“士”“海”“市”),但是他们都经过艰苦的磨炼,显示出了不平凡的才干,后来被委以重任,做出了一番成就。这属于举例论证。这样写为下面将要论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从这六个人物的事例,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教师讲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用“故”来收束上文,归纳论证,用“也”来表示停顿,引出下文,所以此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师设疑二:作者在下文是如何总结造就人才所需要的条件的?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造就人才的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以概括为: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教师讲解:作者强调艰苦环境的作用,同时又注重人的主观因素,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来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该是这样。教师设疑三:作者是如何阐述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的呢?这句话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学生回答:作者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来阐述治理国家的问题。用到了对比论证。教师讲解: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获得“生”;沉迷于安乐,不思进取,会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到“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衰成败也是如此。作者在文章末尾自然得出了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四、析特色,学习写作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品味探究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同时为写作文打基础。教师: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补充。明确1.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开头列举六个人的事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