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时训练 苏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62789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时训练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时训练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时训练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 古代寓言二则【课内阅读】【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坐下来) B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C是吾剑之所从坠 (表示判断词) D求剑若此 (如果)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宁信度,无自信也。_(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3作者为什么在刻舟求剑中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你能想像出这个愚蠢的人当时的神情吗?_4如果两则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就在你面前,你能对他们各说一句精辟的话吗?(1)对郑人说:_(2)对刻舟者说:_5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有什么相同之处?_【课外提升】囫囵吞枣(元)白王廷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选自湛渊静语)【注释】:损脾:损伤脾脏。狎(xi)者:喜欢开玩笑的人。狎,亲近而不庄重。囫囵(h ln):整个儿,完整的。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1)枣益脾而损齿( ) (2)我食枣则吞而不嚼( )7用现代汉语翻译“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这句话。_8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_9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_【参考答案】1B2(1)(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船已前行了,而剑却没前行,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通过这一细节来刻画这个人愚蠢不知变通的心理状态。神态变化符合情境即可。4(1)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呢?(2)你不知变通,静止看问题,今天丢失的是一把剑,将来你会丢失自己的思想。5从揭示的寓意看;都反映了人们办事和解决问题时,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正确的对策。【课外提升】6(1)好处 (2)吃7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8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9在学习上不能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