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60971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和济宁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济宁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孕育了两位举世闻名的圣人孔子和孟子,济宁由此被称为“孔孟之乡”。作为“孔孟之乡”的主人,你们对老乡孟子一定有更多的了解,哪位同学愿意向我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 生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师:你是从他的姓名以及他和孔子的关系这两方面来介绍的。 生2: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有“亚圣”之称。 师:这是对他的评价。 生3:孟子是山东邹人,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师:你是从孟子的生活地域及主要思想方面来介绍的。 生4:孟子早年丧父,生活艰苦,后来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但屡遭碰壁。另外,我还知道关于孟子的一些故事,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等。 师:同学们对孟子了解得可真不少,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对孟子有了更全面的一些认识。我们在识记一位作家时,就可以从名、时、地、评、作等方面入手。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板书课题。)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要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师板书:读好。) 师:要想“读好”,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预习时,我们已经读了文章,现在谁能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过一会儿要给予评价。 (一生读。) 生1:这位同学节奏读得比较准,但是有两个字读得不准,“曾益其所不能”中的“益”和“而后喻”中的“喻”应该是四声。 师:你很会评价,说明你听得很认真,而且一直在思考,听与思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那位同学尽管读错了两个字,但是其他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她却读对了,如“傅说”中的“说”、“曾益”中的“曾”,她都读对了,真不简单!让我们把这些易错的字词再读上几遍,加深印象。 (生自由地读这些易错字。) 生2:我觉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句子的节奏,她读得有些模糊。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生2: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3:我觉得这位同学在读“空乏其身”时的节奏不够准确,我认为应该读“空/乏其身”。 (其他学生纷纷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 师:看来同学们不同意这个看法,那么,在划分句子节奏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方法或技巧吗? 生4:我是在理解了这个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划分的。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我再问刚才这位同学,你能大体上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吗? 生3:能,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师:那你认为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划分节奏呢? 生3: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是正确的,是我错了,就应该读成“空乏/其身”。 师:你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改正错误,真的很佩服你的勇气! (生自发地为他鼓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齐读全文。) 三、读出积累 师:刚才同学们的读真可谓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要想读好文言文,还要完成第二步的学习读出积累。读出积累就是要疏通大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建议同学们在预习时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三角号标出重点的词语,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在小组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一起解决。 (小组交流。) 师:谁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1:我不会翻译这个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来试试,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师(面向生1):你对他的解释满意吗? 生1:还算满意吧。 师(面向生2):你是用什么方法翻译得这么通顺的? 生2:“入”是在国内的意思,“无”是没有,“法家拂士”在课下注释里有,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即可。下一个句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 生3(向生2):我想请教这位同学,这两句话中的“则”怎么翻译? 生2:“则”就是这个我不太清楚。 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摇头。) 师:老师在读书的时候,手头上经常准备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汉语词典,一本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今天我带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离老师很近的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把字典拿了过去,很快找到了“则”这个字。) 生4:“则”有很多义项,哪一项是呢? 师:你说说,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4:第一个是准则,法则。第二个是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就是。第三个是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第四个是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若。第五个是副词,立即。 (生4一口气说出了“则”的所有义项。) 师:这么多的义项怎么选择呢? (生杂七杂八地回答,集中在表假设,假如的意思。) 生5:我认为“则”应该是假如、如果的意思。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判别选择哪个义项。 师:太好了!同学们,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是怎样解决的? 生(杂):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师:请同学们一定记住这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翻译一遍。 (生自译。) 生1:我想请同学们帮助我解决这个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2:“困”就是忧困、困苦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心”是内心的意思,这些词都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连起来就是忧困在内心,这样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可以再用调整语序的方法解决:内心忧困。别的词语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课本注释上也有。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学习!看来读书时,我们还要用好注释。你再试着翻译一遍这个句子。 (生口译,这次较通顺流畅。) 师:我们在翻译时,有一些句子不理解,可能是因为有一些词语不理解,重点词语解决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觉得有一些句子不通顺,可能在语序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同学们还有想提问题的吗? (生摇头。) 师: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这么经典的文章就应该背诵,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背诵方法。 (课件展示。) 快速背诵法: 抓层次。 抓句式。 抓关键字词。 师:同学们先自己观察,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背诵层次?句式上有什么规律呢? 生1: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1段是第一个层次,第2段是第二个层次。 (其他学生可能觉得他说得非常简单,都笑了起来。) 师:你说得很对,原文中的段落肯定是背诵的层次,能不能再细致一点。 生2:第1段是不是还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呢?第一个层次是这6个人的故事,接下来就是得出的结论。 师:有道理,这篇文章的句式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生一时沉默。) 师:你可以慢慢地再读一读文章,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 (生有的朗读,有的同桌商量。) 师:同学们,如果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一定要大胆地与其他同学交流,为自己赢得公开亮相的机会。 生3:背诵的第一个层次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 师:同学,你告诉我,这是你在这一节课上的第几次发言? 生3:第一次。 师:其实,你很善于发现规律,看你总结得多好呀!老师还期待着你有更好的表现。好吗? (该生面带笑容,点了点头。)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学习这种快速背诵法。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往往最容易忘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关键词。让我们试背第一个层次。 (课件展示。) (生对照着提示,背诵第一个层次。背得很顺利,显然大受鼓舞。师继续引导学生逐层背诵,直至熟练背诵。) 师:同学们,平时背诵的时候,一定要寻找规律与方法,并且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样背文章就成了一种享受。 四、读出自己 师:学习文言文仅知其大意,还是不够的,还要从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就是要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 (课件展示。) 读出自己地读。 建议:从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生思考后,同桌交流。) 生1: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语言。这篇文章用了排比和对偶,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 师:运用排比有什么作用? 生1:可以加强气势。 师:你能找到一个排比句,并读出气势吗? 生1:可以。 (生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读得不够有气势。) 师:要想读好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首先要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次在气势上要逐渐加强。 (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 (一生读,读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很棒!我们也可以借这篇文章来管中窥豹,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犀利,气势磅礴。我们来一起看孟子的另一些名句。 (课件展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请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自由朗读,读得摇头晃脑。)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句子,注意要读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感受孟子语言的魅力。 (生齐声朗读,很有气势。) 生2: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顺甚至痛苦,学了这篇文章以后,我知道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2:可以,我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麻烦,内心很痛苦,后来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生掌声鼓励。) 师:你联系了生活实际从文中读出了共鸣。谁还能接着说? 生3: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到思想品德课上顺境成才或逆境成才的辩论会。在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我更加坚信了逆境成才的观点,因为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像平坦的高速公路,越是平坦,就越容易出事。我还想到历史上司马迁受宫刑完成巨著史记,林肯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从23岁起参加各种竞选,落选了十多次,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然而面对这些,他并没有放弃,终于在51岁当选美国总统,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由此看来,人生少不了坎坷挫折,这其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应该大声地对自己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3说完以后,其他学生热烈地为他鼓掌,并欢呼起来。这名学生也非常激动。) 师:你的回答真是太棒了!你刚才说的简直就是一篇小议论文呀!是呀,我们的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磨难与挫折,内心彷徨,焦虑,痛苦,这时我们应该大声地对自己说:太好了!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生共同背诵这几句话,动情而投入,大家很受感染。) 师:当我们终于战胜了困难,雨过天晴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大声地坚定地对自己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生再次共同背诵这几句话,慷慨激昂,学生斗志昂扬。) 师:谁还能接着谈?尤其是这节课还没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一定要抓住这最后的时间,给自己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生4:我看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自然保护区里放养了很多鹿,草肥水足,也不用担心天敌的侵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却发现鹿群的身体素质、繁殖能力等都有所下降,最后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天敌,于是在鹿群中放了几只狼,情况逐渐有了好转,这也证明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资料的? 生4:我是上网查的。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你很用心!看来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自然界。 生5:我想说的是,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多想想有困难的时候怎么办,这就叫居安思危。 生6:我还想到了温水里青蛙的故事。 师(激动地):同学们的发言真是越来越精彩了,听同学们这样说,老师真高兴,因为只要你们有了忧患意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生7: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只顾享乐,最终走向了灭亡。 生8:“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例证。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卧薪尝胆,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师:是呀,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走进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因忧患而生又因安乐而死。孟子是在为百姓而忧,为国家而忧啊,他多么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喟然一声长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课堂结语 师:老师觉得和“孔孟之乡”的同学在一起交流真是一种享受,这节课上,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刻在心!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