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59282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愚公移山 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一学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研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艰苦奋斗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5.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然后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6.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可归纳为: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三课堂练。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要求学生分析,然后回答: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2.归纳疑问句。 (1)设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不为,。 (2)反问:何苦而不平? (3)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课后练。 完成“理解积累”三、四。愚公移山练 1.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吗?万仞( ) 箕畚( ) 荷担( ) 冀州( )穷匮( ) 始龀( ) 惩 ( ) 孀妻( )2.愚公移山,体裁是 ,选自 。本文的寓意是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下列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杂然相许 ( ) 甚矣,汝之不惠(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3.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4.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愚公 智叟 5、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请将你们收集的成语写出来下面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林上,认真阅读后完成文后题目 管仲、隰朋从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春往冬反( ) 夏居山之阴( )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2.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3.这则故事是成语 的出处。4.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xx江苏省苏州,6-10,12分)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全品中考网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xx晋江市,6-10,15分)(一)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6-10题。(15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1)年且九十(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9、翻译。(4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全品中考网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3分)(xx广西省桂林市,1418,12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全品中考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年且九十( ) 寒暑易节( ) 杂然相许( ) 甚矣,汝之不惠( ) 全品中考网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参考答案: 1、rn bn h j ku chn chng shung 2、寓言 列子 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将近 ;况且 ; 同“无” 没有 ; 赞同 ; 同“慧”智慧 ; 同“返”往返 2、(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河曲智叟亡以应3、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决心4、大智若愚、目光远大等 鼠目寸光 目光短浅等5如;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等等1、反( 同“返”,还 ) 阴( 山的北坡 )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2、现在的人都不知道用自己的愚蠢的心去学圣人的智慧,不也是很错误的吗?3、老马识途4、无论什么人,都应善于学,不耻下问。【答案】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5分) 6、(4分,每小题1分):(1)将要、快要。 (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7、(2分):D 8、(2分):C 9、(4分,每小题2分)(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1分),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1分) (2)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1分),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1分)。10、(3分)示例:众人“杂然相许”(1分) 并纷纷献计献策(1分),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1分),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答案】14 将要 改变、变换 答应 、赞同 聪明15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16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以、曾、毛、如何”翻译正确得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17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18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