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57717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2、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复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xx年、xx年河南中招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的考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4、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基础知识还需要复习强化掌握,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还需通过练习巩固。二、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意义和用法。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从中受到的启发。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点文言词语。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每篇课文的主旨句和几个特殊句式,同桌互相翻译。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口头填空解答。4、针对目标4,设计一个活动,口头填空解答问题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意义和用法。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复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和字音检测(1)文学常识检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记录的战争是齐鲁“长勺之战”。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曹刿论战刿(gu) 鄙(b) 孚(f) 间(jin) 徧(bin) 靡(m)帛(b) 轼(sh) 竭(ji)邹忌讽齐王纳谏昳y 窥 ku 间进 jin 期年 j 谤讥 bng j 朝服衣冠zho 皆朝于齐 cho 愚公移山高万仞 rn 惩山北之塞 chng s出入之迂也 y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ng sn ku 荷担者三夫h箕畚jbn 霜妻shung 始龀chn智叟 su无穷匮也ku亡以应w一厝朔东cu shu雍南yng无陇断焉lng断焉(二)课堂复习复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意义和用法。复习指导一:内容: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方法: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要文言词语(按重点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分类)。时间:20分钟。要求:自学后完成ppt出示梳理性题目。自学检测一:看ppt口头作答。能合作区分本单元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字词:重点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目标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自学指导二:内容:21、22、23课主旨句和特殊句式。方法:找出这三课的主旨句和特殊句式,运用翻译“五字诀”,借助课下注释,同桌互相翻译。时间:10分钟要求:用直译的方法,不漏掉关键词。自学检测二:以推火车的形式翻译下列句子,翻译的时候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翻译整句。曹刿论战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邹忌讽齐王纳谏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能在公共场合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燕、赵、韩、魏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叫做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愚公移山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甚矣,汝之不惠。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能独立直译句子,能运用翻译“五字诀”。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替、 留、删、补、调。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三)两类结构(见ppt)第二课时复习目标: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从中受到的启发。复习过程:(一)课文背诵复习检测:1、曹刿论战全文背诵。2、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背诵。3、诗经两首背诵。以推火车的形式或全班齐声背诵。(二)课堂复习复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复习目标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复习指导三:内容:21、22、23课。方法:看ppt出示问题,从文中寻找答案,独立解答。时间:10分钟。要求:独自完成口头解答。自学检测三:看ppt口头作答。曹刿论战(1)理解填空。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体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曹刿战中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战后分析中,曹刿认为最佳追击敌军的时机是: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纵观全文,请你说说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文中原句填空:邹忌将自己的家事与齐王的国事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齐王的三赏是: 。能表明齐王因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能表明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句子是: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表明愚公移山愿望实现的句子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能从文中寻找原文,独立解答问题复习目标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从中受到的启发。自学指导四:内容:21、22、23课。方法:看ppt出示问题,小组合作解答,并做好小组发言分工。时间:10分钟要求:联系文章主旨和当下生活。自学检测四:曹刿论战(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曹刿: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军事上沉着冷静,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但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礼贤下士,是一位才能平庸的开明君主。(2)结合文章,概括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引导下认识到“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并作了充分准备;鲁庄公听取曹刿一件,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战中,曹刿指挥得当,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战机。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何启示?邹忌用自己的家事来设喻说理,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自然巧妙地推及到国事,使齐王明白除弊纳谏的道理。启示:良药也可甜口,忠言也可顺耳,只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场合、身份,充分尊重对方,含蓄委婉地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即使批评、意见也能让对方愉快地接受。(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有善于进谏的臣子邹忌,有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国君齐王,君臣精诚团结。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能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发表观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通过故事把握。(2)借助描写分析。(3)通过背景介绍。(4)注意作者评价。劝说的方法和技巧:(1)看清劝说的对象; (2)明确劝说的目的; (3)注意劝说的态度; (4)重视劝说的技巧。 理解寓言寓意的方法:1、梳理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言行;3、细品结尾语句。(三)两类结构(见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