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 (IV)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 pH D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血红蛋白,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3某反射弧模式如图所示,在 a 处给予一个适宜强度、适当持续时间的刺激(S)后,肌肉收缩。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A.给予刺激 S 以前,a 处细胞膜上没有 Na+、K+进出 B.刺激 S 可使 a 处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 C.从图中可看出神经细胞之间有 3 个突触D.a 点与肌肉的距离越近,给予刺激 S 后肌肉收缩越强4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 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5. 下图表示神经元的轴突与肌细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突触联系的另一种形式。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由构成 B.中的物质释放到中需消耗能量并依赖于的选择透过性 C.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中的物质释放并使兴奋时,兴奋处的外表面为负电位6人体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剧烈运动 天气转冷 患糖尿病 静脉点滴 1 L 生理盐水 高温下劳动A.B.C.D.7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三种方式,下列判断调 节方式错误的是()A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属于 B单细胞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具有的调节方式是 C血液中 CO2 含量上升会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属于D遇到紧急情况时,人的呼吸、心跳会加快,血糖上升,这属于8大熊猫常被作为友好使者运送到国外。在被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 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皮质醇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皮质醇的受体 B激素 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只有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运输过程中,大熊猫体内皮质醇含量先下降再恢复9自 xx 年 2 月至今,西非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 的警惕该病毒侵入人体后()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B刺激 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多种记忆细胞 D相应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能迅速将其清除10.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有特异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细胞和细胞都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如图中的物质和物质 D.细胞将抗原呈递给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11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烯利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B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C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与使用浓度、使用时期和使用方法有密切关系 D生长素类似物(如 NA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12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 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13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b 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 在 de 之间B若 e 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 cd 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 点浓度D若 c 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 a、d 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以打破刚收获种子的休眠B. 顶端优势说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成熟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幼嫩的植物细胞强D. 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相似的作用1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食物网中生物的数量B.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1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 宝应湖水杉林调节径流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17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所 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1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19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 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B.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0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B.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 A 所固定的能量是 B、C 的能量之和B若 C 增加 1 kg,则需要消耗 A 约 42 kgCB 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 C 的个体数量DB 的数量越多,则 C 获得的能量越少23如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中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中 C用于植食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5.“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湿地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C.造成人工林中植被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二、填空题(共 50 分)26(10 分)下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 表示激素),据图回答问题。(1)正常机体需经过 调节,并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维持机体的 稳态。(2)寒冷环境下,激素 (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 等变化以减少散热。当血液中激素 B 浓度较高时,它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3)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可直接作用于 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 (填字母)和 C 的分泌。(4)血糖的三条来源和去路中,最主要的途径分别是 和 。(5)激素 B 的靶细胞是 。27(10 分)图 1 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 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 2 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从图 1 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 ,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递功能 相适应。图 1 结构中含有 个突触,若神经元 1 和 2 分别控制缩手反射中的伸肌和屈肌(在 缩手反射中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则可以说明同一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填“一定相同” 或“可以不同”)。(2) 图 2 中表示感受器的是 (填编号),效应器是 (填文字),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是 。(3)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较大,皮层中结构 的数量将 。说明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的细胞体,而及脊髓未受到侵染。若刺激严重小儿麻痹症患者的,该患者的下肢 (能/不能)收缩,患者对刺激 (会/不会)产生感觉。28(10 分)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 表示细胞,表示过程)。(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免疫,图中 b 在人体内由 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2)图中 a、b、c、d 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3)当抗原经过过程时,人体内产生 d 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 d 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 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 (5)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试验研究。例如,HIV 通过 T 细胞表面的 CD4 识别 T 细胞,如果给 AIDS 患者注射大量用 CD4 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 HI V 识别、入侵。但 HIV 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 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请据此回 答。T 细胞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 ;T 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 细胞。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 ,不具备 HIV 增殖的条件。衰老的红细胞成为 ,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29.(11 分)下图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请分析回答:(1)图中结构 A 的作用是 。(2)图中表明,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酶 X 所处环境溶液 pH 的变化是 ,被激活的 酶 X 的直接作用是 ,从而使细胞壁松散,最终使细胞伸长。 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另一种植物激素是 。(3)不能用图中这种细胞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理由是 。(4)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图中现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侧更明显。若要在 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可取弯曲处作 (横切/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相 应细胞长度。(5)植物向光弯曲实验发现的生长素的基本特征是 (多选)。A促进细胞伸长B体内含量丰富C对各器官灵敏度相似D可长距离转运30(9 分)碳循环是指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返回大气的过程。甲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甲乙(1) 在甲 图生态 系统中 ,是 消费者 的有 ;碳从 无机环 境中进 入生物 群落的 主要途 径是 。(2)乙图中 a 表示 的能量,b 表示 的能量。b 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 。(3)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 千焦,则甲图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 kJ。(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5)人类设计“桑基鱼塘”,其意义是 。成都七中 xx xx上期期末模拟试题答案1-5 DDBCB6-10 CCAAD11-15 ACCCB16-20 CBDAA21-25 DBCBD26.(10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1)神经体液免疫(2)B、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2 分)反馈调节(3)胰岛 A D(4)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5)几乎全身的细胞27.(10 分,每空 1 分)(1) 突起2可以不同(2)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由正变为负(3) 突触增加(4) 不能会28.(10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1)体液 B 细胞或记忆(2)a、c、d (3)数量多、速度快 (4)自身免疫(5)增殖分化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2 分)骨髓造血干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核糖体等细胞器抗原(或靶细胞)29.(11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1)将 H+ 从细胞膜内运送到细胞壁(将 H+ 运出细胞/运输 H+ /充当 H+ 载体蛋白均给分)(2 分)(2)下降水解连接纤维素分子的多糖链(2 分)赤霉素(3)细胞已高度分化,不能再进行有丝分裂(2 分)(4)背光纵切(5)AD30.(9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1)d、e、f光合作用(2)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未利用(3)m/125(或 0.008m)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 分)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