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47009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垂髫(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资料内容如下:(1)辨明字音:(2)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3)古今异义词: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6、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7、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8、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9、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4)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5)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二)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5、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学生思考并交流。明确:美、乐、奇。五、合作探究: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六、精读品析:1想像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七、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资料内容如下: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源之美:美、乐、奇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教学反思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方法:多读。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反馈检测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具答之B便要还家 C欲穷其林D为天下唱2. 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A穷苦,贫困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作标记B标记 C意志(5)寻病终A寻找 B搜索 C不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今义: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今义: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今义:_古义:_今义:_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今义: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著名的诗人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2)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1)既出(2)得其船(3)便扶向路(4)诣太守(5)说如此2给这段文字断句。 3翻译画线句子。4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1)已经;(2)代词,他的;(3)沿着;(4)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5)指在桃源看到的情况。2略。3寻找原来所作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着道儿了。4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也有的同学会认为这是对不守信用的渔人的惩罚,暗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