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2024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章 2019-2020年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知识概要)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知识概要】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阳光阳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意义不同。波长0.4m0.7m的光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的光波范围,也是一般动物视觉器官所能感受的光波范围。波长0.7m以上的红外光能够产生热量,以提高环境的温度。波长0.4m以下的紫外光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并可诱发突变和畸形。但紫外光是动物和人合成维生素D的动力。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和生活节律。(2)温度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极端温度能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命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有些原生动物能够忍受190的低温,有些细菌和蓝绿藻能抵抗100的高温,北极鱼能终年在l2冰水中生活。温度系数(Q10定律) 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化反应)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这种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称做温度系数,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Q10(V2/V1)10/(tQ10即温度系数,表示温度每增高10,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V1、V2为反应速度,t1、t2为相对温度。(3)水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基本物质。水分多或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限制陆地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湿度常用的三种指标。绝对湿度:在单位体积容器中,水蒸气所含的实际量。通常用g/rn3表示。相对湿度:容器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和同一湿度下饱和含量之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和实际的绝对湿度之差。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获得养物及生活条件的现象。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以及其他生存条件的现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l适应的普遍性(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2)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有许多适应性特征。(3)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似的状态。2适应的相对性(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2)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等对环境中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2)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有影响。总和,叫做生物群落。六、生物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时间格局:昼夜相、季节相。七、生物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1)按发生的地方分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次级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按代谢特征分自养性演替:PRl异养性演替:PR12演替的过程(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2)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l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第三节 生态系统【知识概要】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机整体。二、生态系统的类型三、生物圈与人类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在空间位置上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我国是“人与生物圈”组织的理事国,在研究和保护生物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四、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2生产者3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4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五、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营养级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愈复杂,生态系统愈稳定。六、生态环境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方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营养级,既不能够逆向流动,也不能够循环流动。3能量流动的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4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的能量值绘成的能量锥体呈金字塔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主要有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