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1406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第二教时)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木兰诗,师生在琅琅书声中愉快地度过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师生间展开关于课文主题的对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关键内容圈点结束后,学生踊跃发言) 生1: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英勇无畏代父从军屡建功勋的英雄形象,爱国是木兰精神的主旋律。 生2: 木兰诗展示了木兰在特殊时期的父女亲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温馨的孝心,亲情无限,孝道长存。 生3: 木兰诗表达了木兰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真实情感,喊出了兵连祸结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渴望和平的心声。 生4: 木兰诗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现实的抗争,她们宣告:“谁说女儿不如男!” (学生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争执不下,待师议决) 师: 我无意做你们的“法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以往阅读经验,总结文章中心凭借是什么?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生5: 感知文章中心,主要依靠文中关键句。 生6: 读后闭目沉思,前后连贯,综合思考,综观全篇,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生7: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很重要,其作用往往是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生8: 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景色的色调也很重要。王国维先生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常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9: 议论文的每个自然段的首句也非常重要,因为这常常是论点句。 生10: 句子的位置也很重要,表现主题的句子常常在文章的末尾。 生11: 说明文常在开头交代说明对象及其总特征,以此为中心统领全文。 师: 面对同学们热烈的发言,我很高兴,茅盾先生说过:“学问是经验的总结。”刚才都是大家的经验之谈,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们都是有心人。毛泽东同志说过: “读书是一种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依据刚才同学的经验分析一下木兰诗的主题,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教师将相同意见的学生合并“同类项”后,小组讨论推荐发言人陈述己方意见) 生12: 木兰诗着重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依据: 本文是叙事诗,议论句仅有: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依文章内容看,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替父分忧,毅然代征,这是木兰豪气的表现;征途遥远,跋山涉水,不畏严寒,风餐露宿,九死一生,战功卓著,这也是木兰豪气的表现;功成身退,辞官为民,侍奉父母,淡泊名利,同样表现了木兰的英雄豪气。谁说女儿不如男,古有女英雄花木兰。 生13: 木兰孝心无限,儿女情长。依据: 木兰是一名弱女子,养在深闺,纺纱织布,可汗点兵,父将出征,无长兄的木兰不忍年迈老父血染沙场,迫不得已代父从军,代父从军是体恤老父年迈而不是热血沸腾主动请缨,这体现了木兰的孝心;征途漫漫,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奔赴沙场,此时木兰无冲天的杀气,有不尽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体现了木兰的孝心;九死一生,功成名就,不恋官场,返乡为民,回归故里,侍奉父母,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天伦之乐,令人陶醉,这同样体现了木兰的孝心。整体感知全文,我们归纳出了文章的中心。 生14: 木兰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依据: 可汗大点兵,木兰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迫不得已,代父从军,身赴战场,心盼和平;打马如飞,日夜兼程,山高路远,心念父母,如此疾赴沙场,是想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和平的家乡;风餐露宿,戎马倥偬,刀光剑影,九死一生。范仲淹诗:“羌管悠悠霜满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木兰也自然有这样的思乡之心,沙场凯旋,不恋天子赏赐,不慕官场荣华,早日脱离血腥的军营,回归和平的家乡,文章略写战场生活,详写战前忧思、征途思乡及回乡喜悦。文章的详略符合中心的需要。 (学生小结木兰诗一文主题提炼的途径: 整体感知文章;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章的详略处理。 教师首肯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他们结合上课伊始主题获得法的讨论,较全面地总结感知文章主题的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重点感知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把握文章的详略处理,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师又一次称赞了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用这些方法感知出的文章中心与主题是否可以确认为原文的主题? 再次顺势讨论: 根据各自的阅读经验,共同探讨,确认全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15:我认为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应当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找出例证。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烈日、暴雨的无情,是为了衬托人际间的冷漠和整个社会的冷酷。拉车的祥子在水中挣命,而坐车的却一声不吭,拉到目的地分文不肯多给,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一片树叶,这种人情之冷漠比烈日、暴雨的无情有过之而无不及。 生16:我认为要从文章结构方面来论证,因为主题的凸现是通过材料的组合链接而实现的,文章详略不同,题材排列顺序不同,突出的主题也不同。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如果单是要写藤野先生的令人难忘,文章可以简略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为什么要写鲁迅厌恶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为什么要写赴仙台途中遇见的水户和日暮里,为什么要写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又为什么要写拿起笔“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究其源,鲁迅心中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赴日本,想要学医救国,厌恶“同学”,恨其醉生梦死;追忆旅途,敬佩爱国志士;放弃医学,只为民族自尊;从事文学,唤起民众觉醒。爱国精神,贯穿藤野先生一文始终,鲁迅敬重藤野先生最重要的原因,是藤野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 生17:我认为要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论证文章的主题。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揭露封建科举的罪恶,都表现了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但由于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孔乙己着力刻画一出社会悲剧,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既刻画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一面,又刻画了孔乙己善良热心、诚实守信的另一面,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情感。范进中举着力描写一出闹剧,暴露封建社会人们热衷功名利禄、利欲熏心、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刻画了范进懦弱无能,痴迷功名,又圆滑世故的令人厌嫌的尖嘴猴腮相,作者对范进进行了辛辣讽刺和无情揭露。 生18:我认为还要参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活年代。桃花源记单纯从文学上看表明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纯朴风气的向往。但若结合作者所处的东晋时代来看,东晋兵连祸结,生灵涂炭,作者描绘桃花源,并非实写,乃是虚构,表达双重主题,既表达了对和平生活淳朴民风的热切向往,又对黑暗现实作了无情揭露和大胆抨击。 师:论证文章的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课文内容入手,即“形象分析”法;从课文结构入手,即“结构分析”法;从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年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即“背景分析”法。根据共同探讨的论证文章主题的方法,请同学们将探讨的结果运用到对木兰诗的主题分析上来。 学生19:形象分析法: 出征前: 忧心忡忡、代父从军,准备从容。征途中: 一日千里,思念亲人,深明大义。在军中: 戎马倥偬,风餐露宿,九死一生。凯旋时: 解甲归田,不恋荣华,奔赴家园。 (小组1综合分析: 木兰做事果敢,意志坚定,杀敌勇敢,不恋荣华,热爱家乡,实乃中国古代女子之真英雄。论证了主题一的正确性。 小组2:“结构分析法”: 学生讨论,明确: 上述主题论证仅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并未顾及到文章全篇的谋篇布局。文章主题一虽然是文章的主题,但不是主导与中心主题。 再经过结构分析得出结论: 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 小组3:“背景分析法”: 学生认真研读木兰诗、桃花源记、敕勒歌及中国历史“南北朝”部分,翦伯赞中国通史“南北朝”部分。明确: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朝代更替接二连三,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到来。木兰诗系北朝民歌,人民创作,又流传民间,很显然要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桃花源记一样,文章主题同样歌颂和平,厌恶战争。战争是为了和平,真正的勇士为和平而战。因而主题三是本文的结终主题。 师生结论: 主观感知法。形象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背景分析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了“解读文章主题法”,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不断提高阅读的鉴赏能力。 (印发短文太阳语并请同学们分析文章主题。) 【教后感想】 本课的设计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因势利导地抓住学生激烈研讨的热门话题,不直接下结论,由学生自我建构观点,然后再设法自圆其说,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主体位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建构起自己的图式,从而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把这种理论移植到阅读教学中来,就形成了“阅读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的阅读教学理念。写到此处,不由忆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话:“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有时会遇见蜈蚣,还”多么令人神往的自由乐土,但愿我们的课堂能富有这神奇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