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精辟论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12623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精辟论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精辟论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精辟论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精辟论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1.反复诵读四篇文言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五首古诗并赏析相关名句;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论证性文言文的论证思路、方法和语言特色。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6.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能力;积累中华优秀经典古诗文。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背景;小组交流,共享所查阅到的资料。2.借助课本中的注释和助学资料翻译全文,写出要求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注意一些词的多种含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3.通过反复、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用词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怀;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丰富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4.通过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1.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意识。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古文二则属议论类的文章,曹刿论战干将莫邪劳山道士属记叙类的文章,诗词五首选编的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内容涉及悯农、怀古、明志等很多方面。古文二则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以六个历史人物由卑微到显贵的故事为例,论证了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开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从而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的意识。教学相长选自十三经注疏,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注重实践,在学与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曹刿论战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它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是一篇志怪小说。讲述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成雌雄宝剑后,楚王杀了干将。干将的儿子赤长大后不畏强暴、不惜生命,在侠客的帮助下除掉楚王、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劳山道士讲述了一个姓王的读书人(王生),来到劳山拜师学道家法术,因受到了砍柴之苦,又急于求成,加之存心不良,最后以碰壁告终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出这样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可能到处碰壁。诗词五首中,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炎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赤壁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三国赤壁之战,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过零丁洋是诗人被俘后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己亥杂诗是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展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不忘为国家效力的坚强品格和献身精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散曲,写作者面对潼关,触景生情,感怀历史,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单元的语文活动主要有两项:口语交际是“劝说”,我们可以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写作的内容是“改写曹刿论战”,我们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创造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相关篇目,将文章译成现代汉语。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诵读古诗并赏析相关名句。4.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诗文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论证性文言文的论证思路、方法和语言特色。5.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积累中华优秀经典古诗文。在学习本单元以前,我们已学过不少现代记事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现代记事文的有关知识,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将此类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文言记事文的学习中,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本单元选编的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浅显,学生可利用已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帮助阅读;选编的五首古代诗词难易适度,便于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诗词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本单元这些文章对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古代灿烂文化的意识,都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立足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古文二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其主旨是引导学生磨炼心性、加强修养、提高品位。课文逻辑严密,富于词采,饱含哲理,富有启发性。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读得顺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朗读的教学方法。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干将莫邪是一篇文言记事文,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有关现代记叙文阅读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文言记叙文上,采用自读、齐读、小组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字词;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译全文,探究人物形象,正确认识侠义行为。劳山道士是一篇自读篇目,作者通过虚构的神鬼故事对“故家子”的“不能作苦”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依托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和重要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故事蕴含的道理,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爱憎。诗词五首中的这五首诗词,都有各自的创作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们的体裁多样,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把握诗词的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多积累,多背诵。口语交际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常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6课古文二则2课时27课曹刿论战2课时28课干将莫邪1课时29课劳山道士1课时30课诗词五首2课时口语交际写作2课时第26课古文二则1.易错字舜(shn)畎亩(qun)傅说(yu)胶鬲(g)管夷吾(y)孙叔敖(o)百里奚(x)拂士(b)嘉肴(yo)弗食(f)教学相长(zhng)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堵塞,不顺畅)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3.古今异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举用;今义:举起,向上托起)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走远路等)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来,出去)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教然后知困(古义:阻碍,不通;今义:困难)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4.一词多义发安亡故于拂而至其5.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劳累、使受饥饿、使受穷困缺乏之苦、使混乱)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6.文言句式(1)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于畎亩之中”是一个介宾短语,作“发”的状语,译时要将这一部分提前。正常语序是:舜于畎亩之中发)(2)被动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举的“被”动者)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文题解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意思是: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题目即是文章的论点,蕴含深刻哲理,启发性强。教学相长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文揭示了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促进,教者和学习者都得以提高的道理。题目即概括了这一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议论文通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的例子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炼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教学相长:本文通过层层类比和推论,精辟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应在教与学的紧密配合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相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相长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课为2课时。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能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3.结合文章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要有敢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重点】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乃至背诵。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4.通过诵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难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第课时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4.通过诵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深入理解本文蕴含的思想内涵。【难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导入诵读、基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品析语句拓展延伸导入一:故事导入型设计意图通过青蛙在不同条件水里反应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导入本课学习。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最后死在里面。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得出了什么道理?(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其实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总结,这句话的含义是: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不息,努力上进,因而得生;人一直处于安乐之中,就极易贪图享受,进而怠惰,不求进取,因而导致死亡。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他是怎样阐述这一观点的。导入二:简介作者背景型设计意图借助作者简介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到新课上来。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具有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读仿读比读齐读”等环节,帮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的语感。1.听读。听课文录音,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傅(f)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吾/举于/士,孙叔敖(o)/举于/海,百里奚(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设计意图巩固字音、断句。2.仿读。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排比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3.分小组比赛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感受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设计意图用课堂练习的形式译读课文,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意思:。(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2.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1)拂(2)发(3)于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人恒过: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今义:(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义:今义:(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今义:5.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课件出示,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以上各题)明确1.(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堵塞,不顺畅。(3)“拂”通“弼”,辅弼。2.(1)违反,阻挠/通“弼”,辅弼,辅佐。(2)起,被任用/表现。(3)给/从。3.(1)使动用法,使痛苦(2)使动用法,使劳累(3)使动用法,使饥饿(4)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4.(1)被任用。送出,交付。(2)用这些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表现。远行,寻求。5.倒装句(状语后置)。(犯错误时)被内心困扰,被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为。三、理清思路,明确中心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再读后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阐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2.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说说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式。4.请在第二段中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5.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6.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小组讨论探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评价。)明确1.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2.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3.本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属事实论证。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5.正反对比论证“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6.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四、深入理解,品析语句设计意图通过品语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骈句、散句的表达效果,从而突破难点。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2.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将骈句和散句结合起来,读来很有气势。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段举例说明这一语言特点。(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归纳总结。)明确1.“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如第一段运用排比句,连用六个典故事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说服力;第二段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都属短句,朗朗上口,流畅贯通,极富感染力、说服力。五、拓展延伸,展示才华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对其进行情感教育。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市举行xx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回望和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多难兴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对死难者和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最好告慰。结合本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可以让学生联系在灾难、挫折面前我们民族所表现的精神和力量,结合本文所阐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作答。)示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1.背诵并默写全文。2.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本课文言词语。3.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艰苦励志、奋发有为的名人事例及名人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正面)死于安乐(反面)第课时1.学习教学相长,熟读并背诵全文。2.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4.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重点】1.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导入诵读、基础把握文意品析探究拓展延伸导入一:解题导入型设计意图课题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做好铺垫。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教学相长”(板书)这四个字。追问,为什么这么读?“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呢?引导:“音随意转”,读音随着字的意思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让学生拿出字典查找“教”“相”“长”三个字,把三个字的读音及其重要义项记到笔记本上。教师进行讲解,最后明确读音。这个词的意思是,教与学二者相互促进。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堂,学习教学相长这则短文,看看它是如何阐释教学相长的。导入二:情境型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与本课有关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必须注重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其实古人早在礼记上就有“教学相长”的论述,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教学相长,悉心体会吧!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读仿读比读齐读”等环节,帮学生熟练阅读全文,在读中逐步了解文意,大致明确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准确的语感。1.听读。听课文录音,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虽有/嘉肴(yo),弗(f)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ng)也。设计意图巩固字音、断句。2.仿读。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重音,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3.分小组比赛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设计意图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1.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集体讨论这篇文章的大意。2.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对不会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3.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4.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出示重点字词。虽有嘉肴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吃;旨:味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故:因此,所以;困:(受到)阻碍,不通。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反省。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己督促自己;强:勉力,勉强。故曰:教学相长也长:促进。三、理清思路,品析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文,感知文章论点,理清文章思路,突破重难点。再读后思考: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为什么开篇先写“嘉肴”“至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6.“教学相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可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再小组讨论探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评价。)明确1.“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2.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3.作者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4.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由“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5.层层类比论证,说理深刻,逻辑严密。全文共五句话,前四句推论,第五句回应总结,很有章法,说理清晰透彻。6.(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联系实际谈感想)“教学相长”是本文作者阐述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重点讨论了教与学的关系,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作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依托积极配合的,进而产生双向的促进和提升。由此可见,教与学不是彼此孤立的,一定要互相联系。“教”既是学者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自我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也不是单纯孤立地学习,而是要向教者和学者学习的过程,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式学习。四、拓展延伸,展示才华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对课文的知识加以拓展,了解礼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本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原则,除此之外,学记中你还知道哪些原则?(可以事先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有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示例:1.启发诱导原则。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2.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有系统性,这是由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学记中“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即是此道理。3.相观而善原则。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多么深刻的道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成绩。1.背诵并默写全文。2.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本课文言词语。3.完成课后练习。教学相长一、骈句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如本文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均属骈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骈句和散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串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串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一、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的理解。点拨本题考查对第二段提出的观点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艰苦磨难能培养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一个人担当大任的能力。参考答案示例:这段话强调逆境可以磨炼人才,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例如,张海迪高位截肢后自学了四国外语,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等。二、在使用中带着问题学,就是探究性学习。谈谈教学相长一课中有哪些句子设喻比方来说明这一学习方式。点拨本题侧重考查本文的写作特色,答题时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解答。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研究,才能深刻认识这种道理。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所以动心忍性。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教然后知困。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点拨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同学们认真积累。参考答案1.被举荐,被起用。2.使惊动,使坚忍。3.增加。4.在里面,指国内;在外面,指国外。5.阻碍,不通。6.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己反省。7.自己督促自己。四、背诵课文。点拨可按文章结构,记忆、背诵课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拂士(f)弗食(f)百里奚(x)B.胶鬲(g)畎亩(qun)孙叔敖(o)C.嘉肴(yo)傅说(f)管夷吾(y)D.忧患(hun)筋骨(jng)教学相长(zhng)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D.虽有至道日中不至3.选出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B.人恒过,然后能改C.不知其善也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译文: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B.百里奚举于市译文: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5.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身体上要,行为上要。(2)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6.(xx湖南长沙中考)综合运用。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温故知新舍生取义愚公移山择善而从任重道远诲人不倦一鼓作气见贤思齐(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二、课内语段阅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7.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8.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弗学,不知其善也。(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10.本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三、课外类文阅读(xx湖北孝感中考)【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从事:一般属官。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仇雠(chu):仇敌。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色C.及凯旋而纳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终至一夫夜呼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14.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答案与解析】1.B(考查重点字词的读音。A.fb;C.ff;D.jngjn。)2.C(考查一词多义。两个“举”都是被推荐、被举用的意思。)3.D(考查词类活用。A项“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B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C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D项“故”没有活用。)4.D(点拨:考查翻译能力。“虽”是即使的意思,不是虽然。)5.(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1)孟母断织、韦编三绝(2)(3)示例: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或者兼说二者。)7.教学相长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9.(1)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10.教学教与学相互促进11.C1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13.B14.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炼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附乙文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有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在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就专门宠爱歌舞戏子,沉醉于音乐女色无法自拔,朝廷的政治和事务等都被荒废(无法治理)。以至于到了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的地步,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第27课曹刿论战1.易错字曹刿(gu)又何间焉(jin)玉帛(b)小信未孚(f)辙(zh)旗靡(m)登轼(sh)弗敢专也(f)夫战(f)三而竭(ji)彼竭我盈(yng)2.古今异义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牺牲玉帛(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可以一战(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必以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3.一词多义请从故焉其以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之4.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下视其辙(方位名词用作状语,下车)5.文言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战于长勺(状语后置,“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2)省略句必以(之)分人(省略宾语)(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省略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动词)(3)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示判断)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文题解说】“曹刿”是人名,“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所以本篇选文又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文题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的场面,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创作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战胜齐国的经过,生动地说明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思想。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这篇叙事性散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积淀历史的智慧,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本文围绕中心剪裁、内容的取舍艺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简洁精练的春秋笔法以及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称得上是一篇语文学习的典范之作。本课为2课时。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1.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3.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地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以及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第课时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2.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做到文从字顺。3.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难点】能疏通文意,记住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导入诵读、基础诵读、译文整体掌握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对“平民军事家”曹刿的兴趣,从而带着这份求知欲导入对本课的学习。古今中外,军事家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智慧和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曹刿论战,一睹这位“平民军事家”的风采吧!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一、诵读课文,掌握基础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本,品味语言,以期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1.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见备课资料中“作品简介”与“创作背景”。2.听读。听课文录音,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弗(f)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登轼(sh)/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ji)。彼竭/我盈(y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