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075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3、情感目标: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诗中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这首诗所体现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探究为主,引导为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课前预习:1、课前查阅有关材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见练习册)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逶迤(wi y) 磅礴(png b) 崖(y) 岷(mn)二、教学过程:1、情境渲染(听歌七律 长征)2、文体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厌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3、相关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复备记录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4、整体感知,并掌握朗读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识记逶迤(wi y) 磅礴(png b) 崖(y) 岷(mn)6、诗的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7、互动探究,结合课后练习2.理解诗歌内容。(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首联:全诗总纲,点明中心。 “远征难”,写征程之远,经历之苦对比 “只等闲”,显示红军的钢铁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颔联:具体写“千山”,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起来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颔联:具体写“千山”逶迤、磅礴 对比,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气概。细浪、泥丸 (3)颈联:具体写“万水”,“寒”与“暖”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颈联:具体写“万水”。“寒”与“暖”对比,照应首联的“只等闲”。将天险困境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可见红军的豪迈气概。(4)尾联:全诗高潮。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没有翻越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摘诗歌中说成“三军过后”呢?尾联:全诗高潮。“更喜”突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结合书下注释“三军”,回答 “探索”二:表达毛主席对红军二、四方面军的殷切希望和信任)8、讨论课后练习1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一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择一幅你喜欢的,谈谈喜欢的原因。9、红军长征途中历尽千难万险,而诗歌中为何只写了这几幅呢?结合讨论艺术特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通过选择典型场景和事例来处理好一般与个别关系。 (2)情景交融,正确处理抒情与叙事的关系。 (3)夸张(缩小、夸大)、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与评价)。10、概括主题思想。三、布置作业: 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和注音(三遍)逶迤(wi y) 磅礴(png b) 崖(y) 岷(mn)2、在熟读的基础上默写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遍)板书设计: 第二课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熟读成诵。2、能力目标: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3、情感目标: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2、教学难点:体会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的作用。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利用录音机等多媒体。2、教学方法:反复朗读与自主探究为主,适当引导。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2.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3.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组歌的有关情况。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复备记录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川黔滇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走,调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得意之作,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3.朗读课文,并给词语注音()敌重兵(zhng)()压黔境(qin)()雪皑皑(i)()草毯泥毡(zhn)二、课堂教学过程:歌词内容分析:(一)思考问题: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二)交流探索1、红军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对这些困难的渲染有什么作用?3、哪些地方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4、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三)品味语言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四)小结1、中心意思: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长短相间,跌宕起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2)使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红军所处环境的险恶,军民的鱼水情深,突出主题。 (3)语言高度概括,可谓“一字千金”,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难点理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战事。红军曾于1935年初,在江界北渡天险乌江,夺取遵义、桐样、湄潭等城,全歼敌军侯之担师;这一次则是南渡乌江,红军第一军团于1935年3月31日南渡乌江全歼守敌。“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将介石当时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阳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出发。“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强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三、布置课后作业:1、长征组歌的词作者是_,这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周年而作的。 2、四渡赤水出奇兵一文的中心句是_;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敌重()兵 压黔()境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四度赤水_千锤百练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1)调虎离山袭金沙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形容非常善于用兵,指挥作战变化莫测。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形象地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兵临贵阳逼昆明逼:形象地展开了红军以凌厉之势对昆明造成的威逼震慑之势。调虎离山袭金沙袭: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出奇不意巧渡金沙江的情景。第二课时过雪山草地重点难点1.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背景。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2、朗读课文,并给词语注音()雪皑皑(i)(2)草毯( )泥毡(zhn) 千锤( )百炼二、课堂教学过程:探究问题,理解课文:(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2)红军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用拟人、对偶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4)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5)小结中心意思: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写作特点 (1)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读起来铿锵有力,和内容完美统一。 (2)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主题。 三、布置课后作业: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黔(qin) 皑皑(i) 毡(zhn) 重chng 重复 重zhng 重量2、熟读成诵,并认真书写这两首歌词(一遍)3、过雪山草地一文的中心句是_。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野菜充讥_白雪铠铠_ 5、该词的韵脚是_,所押之韵是_。 6、“雪皑皑炊断粮”四行歌词用的都是三字短句,其作用是什么? _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这两句最能体现这首歌的主题。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雪大、天寒、缺粮。凭官兵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衬托了红军官兵蔑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0、成语“千锤百炼”在文中的意思是_经过多次的斗争与考验_ 怎样理解“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二句?这两句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11.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提示: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板书设计:第三课 老山界 陆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3、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4、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信胜利前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过程与方法探究为主,引导为辅。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记叙的要素。景物描写的作用。翻山时所遇到的困难。2、教学难点:随着地点的转移与时间的推移,长征伟大意义的逐步阐发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复备记录3、简介作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4、认读识记骨碌(g lu) 酣然入梦(hn) 蜷曲(qun) 点缀(zhu) 呜咽(y) 澎湃(png pi)二、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探究学习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2、在文章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 词句,梳理情节(主体部分),完成表格。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第二天3、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4、小结本课所学。 三、布置课后作业1、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介绍老山界的资料。2、熟读课文。3、字词抄写三遍。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课前预习1、细读课文,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简洁、明快2、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指出老山界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山高、陡、险,山路狭窄、曲折二、课堂教学过程互动研究1、红军在翻山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要求学生跳读、勾画、概括)除了走路难之外,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划出文中的有关语句,分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乐观的语言、勇敢的动作、畅快的心情3、这些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4、老山界的环境与红军战士之间的联系。以此为背景,描写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5、课文第三部分里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用意是什么?实写与虚写。6、小结三、布置课后作业(1)“照着习惯”几个字能否删去?(2)为什么要向瑶族母女宣传红军?(3)“一点米”前的修饰语和“一袋米”后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好不好?(5)如果把“只有一尺来宽”写成“路很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一、预习作业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2、研读首段(1)首段交代了些什么?(2)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3、研读尾段,体会首尾两段的作用。二、课堂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3、 揣摩动作描写。4、 揣摩语言描写,细读文章语言描写的地方,看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5、 揣摩场面描写。(1) 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2) 作者这样描绘这一奇观的?(3) 这样描写表现红军什么精神?6、揣摩景物描写。(1)第2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山势的什么特点?“远”与“近”、“洪大”与“细切”是否矛盾?(2)“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作者所描写的各种“声响”,这些声音有何特点?是不是矛盾的?(4)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7、总结全文。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8、艺术鉴赏(1)采取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脉络清晰。(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语言描写。(3)语言朴实优美,感情真挚。9、再次朗读经典片段三、布置课后作业 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骨碌(g lu) 酣然入梦(hn) 蜷曲(qun) 点缀(zhu) 呜咽(y) 澎湃(png pi)2、(探究练习二、三、四)3、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第四课 草 王愿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2、能力目标: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情感目标: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线索,品味故事情节。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探究为主,引导为辅。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及其过程学生活动一、预习作业1、查阅有关材料,简介作者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现代作家。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激发了创作热情,丰富了创作题材。1954年6月他写出了处女作党费,立即轰动了文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他还同别人合作创作了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2、查阅资料,认识“草地”,了解背景。3、认读识记焦灼(zhu) 踉踉跄跄(ling qing) 愠怒(yn) 蔫巴(nin)二、课堂作业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1、 回忆初一所学,说说有关小说的一般常识。复备记录2、 梳理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队向上级报告。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3、互动交流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A、(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B、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明确: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三、课后作业1、继续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第3小题。3、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生活动一、预习作业1、讲述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2、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段有哪些?找出文中描写周副主席的最精彩段落有哪些,看看用了哪些方法刻画周副主席的。二、课堂教学过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明确: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复备记录3、艺术鉴赏(1)命题的艺术: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探究练习三)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2)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练习二)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人物杨光红军战士的形象 典型性周副主席老一代革命家的形象 重视细节真实细节不是创作的细枝末节亲尝毒草4、归纳主题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三、课后作业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焦灼(zhu) 踉踉跄跄(ling qing) 愠怒(yn) 蔫巴(nin)2、(探究练习一、三)3、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第五课长征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基本的情节结构。2、能力目标: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3、情感目标:广大指战员生死与共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以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为主,以教师点拨辅导为辅。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2、自主积累,展示预习完成表格读书卡课题 作者 生字词:恢恢(hu) 翩翩(pin) 篝火(gu) 猝然(c) 万籁俱寂(li)作品:背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屏幕。这部长达24集的电视连续剧,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逆境中开始战略转移,经遵义会议解决了领导权和斗争指导方针问题,爬雪山过草地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该剧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我军伟大领袖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刻画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壮举,展示了我党我军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过程及其原因,尤其张扬了对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长征精神。复备记录二、课堂教学过程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概述故事内容。2、谈谈读了课文以后,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感受是什么?(结合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一)3理清思路课文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5、合作探究(1)攻占娄兰关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2)一幅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定决心枪杀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呢?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观看长征的光碟,了解全剧。复备记录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A、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B、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C、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D、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二、课堂教学过程1、互动研究课文节选了电视剧长征的四个场景。你感到这些场景中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读了剧中下面两段文字,你是否觉得心头一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3)毛泽东:“我哪里有哇!不过,我从马赛曲中领悟出了一条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的优秀品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复备记录2、谈谈体会:电影文学剧本与一般文学有什么区别。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是用影视的方式思考,而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的。影视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由影视艺术本性所决定的:(1)造型性。影视片是视觉艺术,富有造型表现力。这就要求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应该是可见的,运动的,可以通过影视表现手段展现于屏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2)影视片也是听觉艺术,所以对影视剧本的另一要求是规定出声音元素的运用。编写剧本不仅要运用台词来刻画人物性格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同时还要把音乐和音响纳入统一的艺术构思之中,以便扩大和加强画面的表现力;(3)要考虑到屏幕形象的逼真性。影视艺术是在照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真实地再现对象及其运动,使它能够在表现形态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生活。因此,剧本中的一切描写,应该是自然的,真切的,大到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关系的设置,小到一个物件,一句台词,都要求酷似生活,力戒虚假造作,否则便会失去其艺术魅力;(4)要考虑到蒙太奇技巧的运用。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它符合和适应实际生活中人们观察外界事物的方式和心理需要,也是影视典型化手段之一。虽然剧作者不必按照导演分镜头要求那样来编写剧本,却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注意镜头的灵活运用,时空的自由转换,以不断流动的视觉展现来进行叙述和描写,从而使文字描述具有鲜明的镜头感。4、小结 中心意思: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写作特点: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5、再看长征剪辑。三、布置课后作业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恢恢(hu) 翩翩(pin) 篝火(gu) 猝然(c) 万籁俱寂(li)2、(探究练习一、二)复备记录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后关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简评的理解。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伟人的感情,以及对民族不朽的贡献。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2、教学难点:精当的比喻,巧妙的构思。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适当辅以点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回忆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由此导入本课,明确毛泽东是诗人 + 领袖2、整体感知(1)熟读成诵。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2)把握全诗思路。关键:理清领袖与诗人这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是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3、互动研究 精读全诗,理清诗中一些字词句的含义:复备记录(1)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2)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3)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4)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4、诗人与领袖的联结点 把领袖开国创业比做酝酿诗作,从而巧妙地刻画了领袖形象,赞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5、探究思考 作者化用、引用毛泽东作品中的诗句的作用。使诗作有了深度,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人的气质、领袖的风采。6、毛泽东作品推荐(1)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2)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3)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4)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7、组织学生课外收集毛泽东的其他作品布置作业: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两首,并认真抄写到自己练习本上。口语交际 当一次主持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担当主持人,培养自信心。3、情感目标:珍惜花季岁月,感恩教育。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自信心,敢于展示自己艺术才能。2、教学难点:语言表达准确、精炼、煽情。教学方法:以小组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写和说相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新课学习。 2、训练题目(1)主持一次“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联欢会,设计开场白和结束语。(2)主持一次“教师节”的庆祝会,设计串联词。3、训练指导设计这两道题目要让学生在特设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1)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明确了解:这一题是联欢会主持人语言的设计。A、联欢会的主题已确定,“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十四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中学生由少年步向青年,开始走向成熟。B、联欢会的情调是欢乐、愉悦的。C、联欢会主持人的开场白,应该是精妙的语言艺术小品,或即情即景,借题发挥;或从几句诗文、典故出发,来一段诗朗诵;或来一段幽默的令人开怀大笑的“单口相声”;还可以说一段热情的赞许、顺耳的褒奖的话,提个有趣的问题,猜个有关的谜语等等,这样,就能从一开始把大家带入一种欢乐的气氛中。联欢会的结束阶段,可以安排一个精彩的节目,或者因势利导安排一个多人登场的歌舞节目,然后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将联欢推向高潮。这时主持人可以用洪亮而热情的语调,将精心设计的结束语朗诵出来,必然收到好的效果。(2)“教师节”的庆祝会。明确:此题,设计主持教师节庆祝会的串联词。A、首先确定10个节目的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按联欢节目串联词的一般要求设计。B、串联词的要求:积极清新,重格调;营造氛围,重情感;新颖自然,重交流。串联词要求有散文诗般的清新、淡雅,要能紧扣节目的内容,要力求生动风趣。4、分组实践以行政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班级交流。布置作业 选择收看一台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文艺节目,注意学习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能力目标: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学会感悟生活。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清楚。2、教学难点: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以讲授写作知识为主,适当配以例文。教学时数:3课时(第3课时评讲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写作知识(1)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2)记叙的基本顺序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得完整、明白、清晰,就得讲究并掌握记叙的顺序,最基本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A、关于时间序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顺叙是最基本的叙事方法;所谓倒叙,除结局提前外,文章的主体仍然是顺叙;至于插叙,只是在叙述中插入某些片段,文章的主体也还是顺叙。B、关于空间序即按照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空间位置的变化来组织安排材料。2、训练题目(1)以“我们班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以“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复备记录3、本次写作指要(1)第1题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写新鲜事。怎样理解这一要求?所谓新鲜,不是要学生去猎奇,去编造离奇的故事。而是要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观察的面广一些,点深入一些,写出那种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的事,这正如题目要求中所说,要写出事情“不一般化”的地方。写作本题,首先要求学生在选材上多下功夫。第二,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写清楚。这就要求文章把记叙的六要素交代清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具体,写清楚。(2)第2题,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要注意的是,写作本文要把故事的特点体现出来:第一,故事注重情节,要写得曲折引人。第二,故事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要通俗、亲切、自然。(3)总体要求:A、所写小事的内容要与自己所要体现的主题相一致。B、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C、注意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事理4、范文示例成长的脚印十五个春秋冬夏,浓缩了人生精华。当我回过头品味所走过的那串串脚印时,心中便感慨万千。 成长的脚印里饱含了亲情的关爱。难忘记忆里儿时的童稚。骑在父亲脖子上撒欢儿,倚在妈妈膝上数天上的星星。睡觉时缠着他们讲大灰狼的故事,半夜里被吓醒了,钻到妈妈的被窝里,让妈妈紧紧搂住,生怕被它叼去。不会忘记,在生病时,送到面前的一片片药片,一杯杯开水,一声声问候,那是同学们悉心的照顾。更不会忘记,在取得成绩时,老师送来欣慰和赞许的眼神,考试失败了她又送来鼓励的目光,增添了我与挫折斗争的勇气。所有关怀我的人都与我同欢笑,同呼吸。生活中也有挥之不去,甩之不尽的少年烦恼。我希望做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翱翔在自己自由的天地。当我提出自立,可是迎来的却是父母“你还小,等你长大了” 的话语。无奈的我就在这一次次的拒绝中期盼成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