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97642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课后知能检测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肆大(s)倏忽(sh)谪居(zh)开阖(h)B瓮牗(yu) 洗濯(zu) 指数(sh) 憔悴(cu)C骇目(hi) 舟楫(j) 骋骛(w) 庶人(sh)D沟壑(h) 飒然(s) 衣襟(jn) 骚人(so)【解析】“濯”读“zhu”。【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 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解析】“胜”译为“经得住、能承担”。【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赤壁之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玉之言,盖有讽焉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B项,却、竟然。D项,均表示“原因”。只有C项,“盖”,为“大概”,是表原因连词。【答案】C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C有风飒然至者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解析】A、B、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披襟当之当:面临B将何适而非快 适:往,到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被重用,得志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窘【解析】穷:使尽享。【答案】D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与庶人之所以为忧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C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D以览观江流之胜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解析】A项,“为”动词,建造;动词,作为。B项,“于”都是介词,在。C项,“之”助词,的;代词,指“风”。D项,“以”连词,用来;介词,用。【答案】B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B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C不仅今人登临这个地方高兴,古人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甚至楚襄王、宋玉等人每每到达长江之滨,也都十分高兴,并留下了遗迹典故。D其实,不论风景是不是美好,一个人只要能有一个好的情绪,并不为时运、官运等左右,他就能怡然自得,就能达到“快哉”的境界。【解析】C项说“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登临长江高兴,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的意思是: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觊觎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的人称为快事。【答案】C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译文:_(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译文:_【答案】(1)这只是大王才享有的雄风,老百姓怎能一起享受!(2)这些都是文人游士之所以引起悲伤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得出它是快乐的呢!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花捧阁记朱徽距城西南可里许,有古禅林曰福胜寺。寺颇宏豁轩敞,门庑回衍,殿宇岿然。环城内外梵刹约可数,惟福胜最著。殿后有园,园多茂林修竹,间以杉松。每入其中,翠盖攒天,浓阴覆地,茏葱之景,与夫清远之韵,袭人衣裾。憩坐少顷,顿觉躁念消而浮情释。耳根既净,清风飒然。众叶齐鸣,竹参差互击,如戛琅歼,与梵音铎声相杂。当此之时,不复知身之在尘世也。然则兹地非有崇峦叠巘,足供跻攀;非有广泽平原,足寄游眺;又非有怪石奇葩,足延赏玩。徒以檀栾之态,婀袅舒拂;苍郁之干,盘错偃仰;上逗日月,旁引风雨。贯四时而不雕,亘昏晓而异色。往往增骚人之幽思,而助雅士之逸韵。寺之胜,惟园为最;园之胜,又惟竹为最矣。先是武林寓庸黄公览其间旷,辟榛芜而构亭焉,命曰玉版居。每视事暇,辄角巾独往,一觞一咏,自谓不减古人。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福胜之名,盖自兹始。及黄公去,几二十余年。而栋牖倾圮,垣堑湮堕,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林木疏落,竹数竿存耳。今皖城石云王公来莅余邑,民安俗阜,继以丰年。案无积牍,圄无滞逮,庭无滑胥,鄙无豪民。邑中利弊,无大小难易,知无不举,举无不当者,凡公所为皆子孙久远之计。视邑事犹其家事,盖如此,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葺其废壤,增所未备。于是乃即亭后余址,相土度地,袤广若干,庀材鸠工。构作重屋,周缭墙壁,与竹树相掩蔽。下为一堂两室,令可宴息。上则窗棂四达,以肆览望,因命曰花捧阁。地不改辟,景录加新。入其室,青濛四幕,如深谷寒岩。泠泠泉鸣石上,幽光映互。登其楼,凭槛当空,临轩纳野,如立山顶,远数云飞,俯瞰林木矣。嗟乎,寺之胜以园,园之胜以亭,亭以竹。既竣事矣,公曰:“是不可以徒守。”乃谋于博士高君会余资,为购不是之田二十余亩,山五十亩,付之僧,曰:“如是兹寺庶可以永永无虞,而吾阁籍以固。”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柱椽皆取之闲废,稍益以瓦石之类。不侈不俭,不劳力,不费时。阁成之明年冬,公且以高等禄秩将去矣。而公治绩之著于其土与渍于其人之心者,诗人所以致爱护于甘棠,此亦其一也。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选自黄卓越辑著闲雅小品集观,有删改)【注】琅歼:美石。檀栾:秀美貌,多形容竹。角巾:方巾,古代隐士的冠饰。9.(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贯四时而不雕雕:凋谢B鄙无豪民 鄙:粗俗C既竣事矣 竣:完成D而吾阁籍以固 籍:凭借【解析】A项,“雕”是通假字,通“凋”,意为“凋谢”。B项,“鄙”是“乡野中、僻远的地方”的意思。题目中直接译成“粗俗”不合语境。C项,“竣”是“完成”的意思。D项,“藉”在这里是“凭借”的意思。【答案】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又惟竹为最矣吾属今为之虏矣B辟榛芜而构亭焉 于是余有叹焉C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 奉宣室以何年D因命曰花捧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解析】C项的“以”均是介词,可译为“在”。A项的“为”,前者是判断词,相当于“是”;后者是介词,表被动。B项的“焉”,前者作代词,译为“在那里”;后者作语气词,无实义。D项的“因”前者是介词,相当于“因此”;后者是介词,可译为“由,通过”。【答案】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西南的福胜寺是当时环城内外最著名的寺院,佛殿后院内竹木茂密,景象葱茏,作者徜徉其中,体验到了一种平静安和的清远的情韵。B武林寓庸黄公经常在闲暇之时,戴上方巾独自前往玉版居游览,饮酒作诗,加上一些来游玩的人竞相赞美,福胜寺的名声从此开始远扬。C皖城石云王公面对破败萧索的玉版居,在百姓生活安定、政事清明的情况下,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在玉版居后面的地方建造了花捧阁。D花捧阁建成后,为了让此阁避免玉版居迅速颓败的命运,王公和高博士收集剩余的钱财,购买田、山,交与寺院管理,此举一举两得,眼光深远。【解析】A项,由第一段可知正确。B项,由第二段的“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福胜之名,盖自兹始”一句推知正确 。C项,“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属于无中生有。D项,可以由第二段王公的言行推知正确。【答案】C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_(2)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_【答案】(1)从前是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都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2)怎么能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作了(这篇记)记述它。【参考译文】距离城西南大约一里左右,有一座古代的禅院叫福胜寺。寺院很是宽敞壮观,廊庑回环,殿堂楼宇高大巍峨。环视城内外的寺院庙宇隐约可数,只有福胜寺最著名。寺院大殿的后面有个园子,园内有许多茂密的竹子,中间夹杂着杉树松树。每次走进园中,翠绿的枝叶遮蔽天空,浓密的树荫铺满地面,郁郁葱葱的景色和那清爽幽远的情韵,缀满人的衣裙。休息片刻,顿觉浮躁的思想情绪消散。耳边清净,(顿闻)清风飒然有声。树叶齐鸣,竹竿摇动互相撞击,如同美石碰撞的声音,与梵铃声相和。在这个时候,(人)不再知道身体处在尘世了。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地方没有重重叠叠的山峦,(却)足以供人攀援登高;(这个地方)没有宽阔的河流平原,(却)足以承载遨游远眺;(这个地方)更没有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奇花异草,(却)足以邀请人来赏玩。(园子)仅仅凭借竹子的秀美、婀娜舒展的姿态,松树杉树的苍翠馥郁、交错俯仰的枝干,向上逗日弄月,向两边招风引雨。(松竹)跨越四季而绿叶不凋,从早晨到黄昏的色泽不同。常常增添诗人的深沉思绪,又助长雅士的洒脱情怀。福胜寺的美景,最美的是园子;园子的美景,又是竹子最美。此前,武林寓庸黄公看到这中间空阔,就砍去丛生的树木杂草,在那里修建亭子,给它取名“玉版居”。(黄公)常常在公务之余,戴着方巾,独自前往,一边喝酒一边吟诗,自认为情趣不比古人少。喜欢来此游玩的人,争相仿效(黄公的)风度举止。福胜寺的盛名,大概是从这开始的。到黄公离开,将近二十年。(现在)寺内房屋门窗坍塌,围墙壕沟损毁,从前是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如今的园子里)树木稀疏,仅存有几竿竹子罢了。现在,皖城石云王公来到我的家乡,百姓安定民风淳厚,连年丰收。案头没有积压的公文,牢中没有羁押的犯人,府衙里没有奸猾的小吏,乡野中没有蛮横的刁民。县里的种种弊端,无论事情大小难易,王公知道的没有不处理的,处理的没有不恰当的,凡是王公做的事,都是为子孙谋算的长远之计。(王公)处理府衙的公事犹如他的家事一样,(不仅)如此,王公又在闲暇的时候追寻黄公留下的遗迹,修整那些废弃的土地,增加以前没有的建筑。在这里就着玉版居后面剩余的旧址,丈量土地,东西南北长若干,准备材料,召集工匠。构建楼房,院墙环绕四周,与竹林高树相互掩映。楼下是一堂两室,使它可用于吃饭、休息。楼上窗户四面畅通,凭借窗子可以纵目远望,因此取名叫“花捧阁”。园地没有改变和拓宽,(但)景色又增添了新的。走进(花捧阁的)室内,四面雨濛濛的,如同处在深谷寒岩边。泉水流过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水光幽冷,时隐时现。走上阁楼,靠着栏杆处在半空,面对窗子纵观郊野,人如同站立山顶,远处几片云彩飞动,(犹如)俯视园中的竹林高树。啊,福胜寺的美景在园子,园子的美景在(玉版居的)亭子,亭子的美景在竹子。建花捧阁的工程已经完成,王公说:“这阁子不能够凭空存在。”于是(王公)同博士高君商量筹集剩余的钱财,替(寺院)买来薄田二十余亩、山林五十亩,交给山僧(寺院)管理,(王公)说:“像这样,福胜寺大概就可以凭借这山林、田地而永存无忧了,而且我的花捧阁也能借助它而巩固了。”从这件事来说,凡是王公做的事,一定要求取到长久的好处之后才会停止,确实啊!在这项工程中,柱子、屋梁都是从闲置不用的材料中选取的,略微增加了砖瓦石块之类的材料。(整个建筑过程)没有浪费材料也没有偷工减料,没有劳累民众也没有耗费时间。在花捧阁建成的第二年冬天,王公将要以高等禄秩的(官阶)离开(这里)了。但是王公在这片土地上的显著政绩和深入人心的美德,诗人表达由衷的爱戴拥护的原因,这也是其中之一。怎么能够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作了(这篇记)记述它。四、语言表达13试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称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_【解析】这段话由“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断开,分为两层。分别概括两层层意即可。【答案】介绍“三苏”称号由来,比较“三苏”成就异同。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主题为“让生活走进自然”。右边是xx年青岛世园会会徽,会徽名为“七彩花艺”(原图为七种色彩),请从图中找出表现其主题和地域特征的部分并简要说明。_【答案】(1)会徽核心图形符号是一个人手拿一棵树,体现了“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2)在会徽中有“中国青岛”四个字的篆刻;另外,河流与大海的造型设计也表现了青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