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9507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蝈蝈与蛐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中招考点 “赏析语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失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诗的巧妙构思,及诗歌写景的特点。2.通过品读语言培养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的能力 ,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诗歌写景的特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傍晚的时候,树林变得幽暗起来。鸟儿栖息在枝头,叫声沉寂下去,树林失去了喧响。突然到来的宁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当我们吟诵济慈诗中蝈蝈与蛐蛐弹奏的田园乐章,心中定会泛起恬静与温馨交织的朵朵浪花。(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昏晕 树篱 栖息 茸茸 凝成 喧响 欢嚷 微漾 寂寞 夜莺(三)新课讲解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方法:边读边用笔给各自然段标序号,并勾画出有用信息。时间:8分钟。要求:朗读诗歌找出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句,说出“大地的诗歌”在文中具体是什么? “大地的诗歌”?自学检测一: 1、读课文,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该怎样朗读诗歌?2、请找出能表现诗歌主旨的词句? “大地的诗歌”在文中具体是什么?3、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案:见课件能说出主要内容1.找关键句2.抓关键词学习目标2: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时间:15分钟。要求:跳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并作批注。(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自学检测二: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作者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构思特点) 能总结出赏析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1、从诗歌中,把握他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2.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3.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四)当堂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 )上飘荡。便舒适地栖( )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ng rng( )的山上鸣叫。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在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的笔下,夜是那么静谧,美好,让人缠身无限的暇想。B、仿佛就是蝈蝈在毛葺葺的山上鸣叫。C、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D、当所有的鸟儿因娇阳而昏晕。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文中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完全停止。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沉浸:全部浸入水中。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幽暗:指光线暗。4、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五)作业是啊,“大地的诗歌啊,从来没有停息”,回顾你学过的古诗,有哪些诗句里传达了大地美妙的乐声?【交流点拨】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板书蝈蝈与蛐蛐济慈(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