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93116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新人教版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认识水的组成。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内容和学情分析:水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但受知识基础少和微观思维弱限制停于表面。学习建议: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时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注射器,酒精,水,墨水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新知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教师打开一瓶酒精,并向空中喷洒酒精,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观看图片倾听,思考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做铺垫。提出研究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特征教师提问:分子这样的粒子,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 教师提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学生思考交流结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当我们闻到酒精的气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 仪器、药品:两只烧杯、蓝墨水、温度不同的水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两只装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中,哪一只能更明显地看到蓝墨水的扩散?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观看实验现象思考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学生举例展示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将100mL水倒入100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20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注射器,一个装水, 另一个吸入气体,并使其活塞指示的刻度相同。实验要求:用手挤压注射器,比较两个注射器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结论1: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结论2: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射器是学生常见的物品,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展示:思考:从能量角度看,水分子的运动怎样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图片展示:从分子的角度看,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结论:1、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数目和大小)不改变,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下节课结合水的分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2、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二、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 实现的, 为其提供了能量,这一过程既实现了 又完成了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阅读课本P24-P25水的天然循环,完成相关填空。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1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2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投影:【达标测试】1、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降而改变C、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下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的气体( )A、分子的体积增大 B、分子间的间隔增大C、分子的质量增大 D、分子的个数增多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B、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的运动 D、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4、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水在天然循环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2)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3)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4)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A、(1)(3) B、(1)(2) C、(3)(4) D、(1)(2)(3)(4)答案:1.B 2.B 3.D 4.D【拓展延伸】1、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B、 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 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无序变为有序D、利用该性能,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在一个烧杯中加入100ml水,在水中加入一块糖,立即在烧杯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了一会观察到糖块 ,液面 。以上现象说明了 。总结: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小结。回顾本节内容,交流探讨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作业:1.完成课本P29“挑战自我”1、2题2.完成助学“课后评价”部分。教学反思:1、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2、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3、通过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4、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5.本节是学生初步接触微粒,难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微粒观的建立仍需时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