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果检测14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7857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果检测14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果检测14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果检测14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果检测14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xx济南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煤炭资源丰富铁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廉价劳动力多ABCD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A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C建设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解析:1.A2.B第1题,左图为德国的鲁尔区,右图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鲁尔区没有铁矿;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但德国劳动力不廉价。第2题,东北工业基地衰落是受到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沿海新兴工业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加速发展。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下图为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读图,回答34题。3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A交通运输压力加大B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C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D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4山西省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铝土、铁矿资源,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其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下列符合该省今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是()A禁止开采本地资源,改为进口B加大力度开采地下丰富的煤炭、铝土和铁矿等资源,提高矿产资源销售价格C封闭矿山,关停所有的重化工业企业,使生态环境迅速转向优良D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第一、三产业,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解析:3.C4.D第3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为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不会造成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第4题,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所以山西省的工业是以煤炭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降低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56题。5图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森林破坏D湿地萎缩6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矿产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为()A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B限制矿产开发,保护环境C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D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增加附加值解析:5.B6.D第5题,图示区域位于气候干旱的非洲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第6题,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容易导致资源的枯竭;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出口矿产资源,经济效益低;限制矿产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既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xx杭州模拟)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79题。1980年xx年耕地55%40%林地20%44%草地5%7%荒地15%2%其他5%7%71980年与xx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的河段水文特征说法相符的是()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河流的含沙量大C河流的汛期长D河流中钙物质的含量小8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的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A西侧坡大量修建梯田,东侧坡大量植树种草B东侧坡大量修建梯田,西侧坡大量植树种草C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9为了更合理的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解析:7.B8.B9.D第7题,与xx年相比,1980年的耕地面积较大,但是林地、草地相对较小,存在毁林开荒等问题,同时荒地较多,严重的植被破坏,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较大。第8题,该河段西坡等高线较密,说明坡度较陡,只能植树种草;东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可以修建梯田。第9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断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多山地丘陵,水热资源丰富,因此要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完成下面1012题。10图中信息表明()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11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A降水量少B入库水量少C蒸发量大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12该水库可能位于()A太行山地B秦岭山地C江苏省北部D云南省中部解析:10.C11.D12.C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库冬春季节的水位降低,说明该季节水库的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第11题,从a图可以看出,5月之后该地的入库水量将增加,因此在5月份时将水库的水位降至最低,可有效地为防洪腾出库容。第12题,从a图可以看出,该地的入库水量最多季节为夏季,而其他季节较少,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再根据该水库的水面海拔较低可知,它位于东部平原地区。二、综合题(40分)13(xx牡丹江模拟)xx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示意图。材料二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xx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材料三攀枝花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2011年攀枝花工业产值统计表产业2011年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钢铁产业456.3223.1化工产业72.5841.7能源产业236.7632.5钒钛产业66.5446.7工业969.3334.0(1)“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个省,其优势能源主要有煤炭和_。(4分)(2)“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4分)(3)目前,攀枝花工业中的主导产业是_产业;钒钛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_。(4分)(4)描述xx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5)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可知,资源富集区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该地区的优势能源是水能和煤炭。第(2)题,该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开发矿产资源破坏地表植被和表土,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第(3)题,从材料三表中数据可知,钢铁产业的产值最大;钒钛产业发展速度快,是由于该地区的钒钛资源丰富。第(4)题,从材料二图中可知,甲河段年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该地区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入河泥沙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拦截泥沙作用明显。第(5)题,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可从科技创新、扩大规模、完善交通、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三水能(2)滑坡或泥石流水土流失(3)钢铁原料(4)变化特征:呈下降趋势。主要成因: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入河泥沙减少;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作用明显。(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钒钛产业规模;促进产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完善产业园区,打造企业集群;实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4读珠江流域图和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珠江流域图”。材料二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1)说明红水河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2)简述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8分)(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水电除外)。(4分)解析:第(1)题,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应从水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第(2)题,红水河位于珠江上游,对河口地区的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应结合西电东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分析。第(3)题,红水河流域的开发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图例中的信息综合分析。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崎岖,落差大,水力丰富。(2)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需求的增长;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入海泥沙减少,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减慢或侵蚀后退;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的防洪和防旱能力。(3)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和制药工业;发展水产养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