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78220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语言凝练优美,寓意丰富深刻。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今汉语在翻译上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古今异义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和丰富内涵,学习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时安排:三课时。教法学法: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教学资源:学生查阅关于陶渊明及桃花源记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古今异义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掌握重要词语解释,能自己翻译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具体什么意思?(学生解释:比喻理想中的安定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简介作者(5分钟)陶渊明,名潜,字子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文体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多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三、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因此作者借文抒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四、朗读课文(12分钟)、 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生正字音:(多媒体展示)俨然 豁然 阡陌 怡然 邑人 便要还家 垂髫间隔语诣骥津、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生个读、齐读,师生点评五、翻译全文(20分钟)、疏通疑难字词句学生发言提出,讨论交流。教师归类整理总结。、重点掌握:(多媒体展示)重点实虚词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乃大惊:竟 乃不知有汉: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并怡然自乐 : 都 具答之:详细地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 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小孩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寻向所志:标记诣太守:到,拜访寻病终: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古今异义词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问,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3)省略句(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六、课文研讨(5分钟)课文中蕴涵七个成语,同学们看谁能快速找出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小结全文文言文重在积累,把握规律,希望同学们反复朗读成诵,深入体会文章的意蕴。七、布置作业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2、背诵默写课文一二段。板书: 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词类活用:异 穷 一义多词:悉、并、咸、皆;缘、扶;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自主合作探究,领会精美的语言,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教学难点:领会精美的语言,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画时空效果,增大课容量一、检查作业(5分钟)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二、分步品味课文(20分钟)1朗读课文想像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三、深入研讨课文(10分钟)1讨论:像桃花源这样的人间仙境在当时存在吗?作者写它有何意义?明确:不存在(“世外”,现实中没有),作者写它是为了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对比桃花源(理想)现实“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百姓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往来种作,怡然自乐”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生活在痛苦之中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四、拓展迁移:(5分钟)1.谈谈你对渔人的看法,渔人是个怎样的人?(贪婪、不守信用的人)2.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五、课堂小结(2分钟)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六、布置作业1、一篇小短文。要求: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300字左右。2、伴你学P9294七、板书设计桃 花 源 记陶渊明美 内外环境乐 男女 老幼 渔人奇 景奇、人奇、踪奇。 陶渊明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言字词含义、能自己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领下总结学过的知识,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意蕴,培养憧憬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教学难点:归纳梳理知识点,品味理解文中精美的句子含义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教学手段:测试卷 教学过程:一、 复习课文二、 检查测试一填空。(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名 ,字 ,_朝代著名的 。自号 ,谥号 ,桃花源记以_为线索,_为顺序。二、文段阅读(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通人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便要还家 7、俨然: 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 14、规往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中( ) 2、志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_ _ _ _(六)理解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8、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二、(一)略(二)(1) 寻找; 随即、不久 (2)做标志; 标志(三)(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3)这里边的人告诉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4)(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5)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6)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四)D(五)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7、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