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76472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沪科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方法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学会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难点: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点。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前准备:高锰酸钾、浓氨水、酚酞试液、水、酒精、红墨水、滤纸、研钵、烧杯、粗玻璃管、橡皮塞、棉花、一端封口的玻璃管、胶头滴管、注射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出示问题,引入新课。1.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我国东周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曾有下列论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试解释其原因。“金秋八月,桂花飘香。”桂花为什么飘香呢?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入热水中为什么又重新鼓起来?2.学生思考,尝试解决。3.引入新课,板题示标。为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间有间隙。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有关现象。二、引导观察1.师演示P.59探究物质可分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研碎前后颗粒大小的变化溶解前后固体的变化情况溶解前后液体颜色的变化。2.引导思考:固体颗粒逐渐变小直到消失,说明了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结论:物质可以再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4.播放动画: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再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5.总结概括,形成结论:微粒是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板书)6.展示苯分子的图像,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二、 引导实验1.出示实验指导(1)向小烧杯A中加入少量的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向溶液中滴入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3.交流实验现象,师点拨: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4.出示实验指导(2)请按投影上的实验指导进行实验,注意同桌间相互配合。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在2分钟内完成实验。实验指导:(投影显示)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玻璃管左边的棉花上滴3-4滴浓氨水,立即塞紧橡皮塞,再在右边的棉花上滴3-4滴酚酞溶液,塞紧橡皮塞,将玻璃管平放在实验桌上,观察现象。5.学生实验,老师巡视。6.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交流:滴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变红。7.引导反思:比较两种实验方案,实验(2)中的酚酞溶液与浓氨水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溶液也变红?8.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9.检测:将少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放入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变成紫红色。湿衣服在阳光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师点拨: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三、 引导实验1.出示实验指导(3)认真自学P.60“活动与探究”中实验1的内容,先将预测结果填写在表3-1中,1分钟后能根据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注意同桌间相互配合。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在2分钟内完成该实验。2.学生自学、实验。3.交流实验现象: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酒精的体积之和。4.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结论:微粒之间有间隙。5.出示实验指导(4)请认真自学P.61“活动与探究”中实验2的内容,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在2分钟内完成实验。6.学生自学、实验,老师巡视。7.交流实验现象:气体易压缩,液体难压缩。8.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为帮助学生分析,投影: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动画。)形成结论:固体、液体中,微粒间间隙较小,气体物质中,微粒间间隙较大。9.出示检测题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一般物体为什么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在加压的情况下,为什么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某同学向玻璃杯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立即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试解释。师点拨:热胀冷缩、物态的变化等现象都体现微粒间有间隙。溶解的过程既说明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又体现了微粒间有间隙。五、课堂小结六、评点课前尝试练习七、课堂作业(以作业纸形式发放)【板书】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物质可以再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二、微粒的性质:1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2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微粒之间有空隙。气态物质中微粒间间隙较大,液态、固态微粒间间隙较小。【教学设计反思】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又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点:1立足课内,联系生活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上课时首先出示与本课题有关的问题,学生思考、尝试解决,诱发学生急于获取知识的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自学、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分析、概括,从而形成结论,再用结论解决问题,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2注重科学探究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有效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再是课程任务的执行者,而是课程任务的开发者。直接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进行验证,随机性较大,弄不好就会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本课中我注重了科学探究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有效结合,在探究之前先自学课本内容或实验指导,然后再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归纳从而形成实验结论,这样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3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摆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后交流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互助意识;实验后反思、总结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改进、创新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教材设计的是演示实验,教学中我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考虑到氨气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我将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采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玻璃管左、右棉花上分别滴浓氨水和酚酞溶液,塞紧橡皮塞。这样设计能将有害实验封闭化,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多媒体辅助教学,降低学习难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