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滚动测试五 第一-五章综合测试(含解析)鲁科版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如图所示,某人通过定滑轮拉住一重物,当人向右跨出一步后,人与重物仍保持静止,则()A.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减小B.地面对人的摩擦力不变C.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D.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小解析:设重物的质量为m,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对人由平衡条件可知:mgsin+N=Mg,mgcos=f。当人向右跨出一步后,减小,故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增大,C正确。答案:C2. (xx山东师大附中质检)如图所示,一个小孩从粗糙的滑梯上加速滑下,对于其机械能的变化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减小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解析:小孩下滑过程中,重力做正功,则重力势能减小;小孩加速下滑,故动能增加;除重力外其余力做的功是机械能变化的量度,由于滑动摩擦力做负功,故机械能减小,选项B正确。答案:B3.如图所示,小球以初速度v0从光滑斜面底部向上滑,恰能到达最大高度为h的斜面顶部。如图中A是半径大于h的光滑圆周轨道、B是直径小于h的光滑圆周轨道、C是内轨直径等于h的光滑圆周轨道,小球均沿其轨道内侧运动。D是长为的轻绳、可绕O点到无摩擦转动,小球固定于其下端。小球在底端时的初速度都为v0,则小球在以上四种情况中能到达高度h的有()解析:根据机械能守恒,小球要达到高度h,则其速度必须为0。选项B、C、D中,小球若达到h的高度,轨道不可能提供向上的支持力,此时的速度必不为零,所以动能没有完全转化为重力势能,则不可能达到高度h;选项A中,小球在达到h的高度时,可能受到轨道向上的支持力,小球动能完全转化为重力势能,选项A正确。答案:A4.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离开地面的高度与运动时间平方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g取10 m/s2)()A.物体在竖直方向为匀加速运动B.若h0=20 m,则物体可能做平抛运动C.若h0=20 m,则物体机械能可能守恒D.若h0=10 m,则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解析:图象可表示为h=h0-kt2,图象斜率-k=-。物体从距离地面高度为h0处下落,若物体在竖直方向为匀加速运动,离开地面的高度与运动时间平方的关系为h=h0-at2,选项A正确;若h0=20 m,k=5,a=10 m/s2,则物体可能做平抛运动,机械能可能守恒;若h0=10 m,则物体的机械能不可能守恒,选项BC正确,D错误。答案:D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的长度L=6 m,皮带轮以速度v顺时针匀速转动,传送带的左端与一光滑圆弧槽末端相切,现有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视为质点),从高为h=1.25 m处的O点无初速度下滑,物体从A点滑上传送带,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g取10 m/s2,保持物体下落的高度不变,改变皮带轮的速度v,则物体到达传送带另一端的速度vB随v的变化图象是()解析:由mgh=可得v0=5 m/s,若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减速运动,则=2gL,v1=1 m/s;若物体在传送带上一直加速运动,则=2gL,v2=7 m/s,所以正确图象为A。答案:A6.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块表面粗糙、厚度可以忽略的木板B,其最右端放着小木块A,如图所示,开始时A、B均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木板B突然受到一个瞬时作用力而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v0,下面关于木块A和木块B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解析:由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作用开始向右减速,而A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开始向右加速,若二者达到共同速度时没有分离,则最后一起匀速向右运动,A错误,B正确;若还没有达到共同速度,A与B分离,分离时B的速度大于A的速度,然后分别向右匀速运动,此时C正确,D错误。答案:BC7.(xx福建理综,17)如图,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小物块A、B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初始时刻,A、B处于同一高度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剪断轻绳后A下落、B沿斜面下滑,则从剪断轻绳到物块着地,两物块()A.速率的变化量不同B.机械能的变化量不同C.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D.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相同解析:剪断轻绳后,对A由机械能守恒得mAgh=mA-0,vA=,速率变化量vA=vA-0=;对B同理mBgh=mB-0,速率变化量vB=vB-0=,它们相等,选项A错误;两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分别守恒,因而机械能的变化量都为零,选项B错误;A、B静止时mAg=mBgsin ,则mA90,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增加钩码个数后,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减小,同时减小弹簧测力计的拉力B.增加钩码个数后,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增大,同时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C.保持钩码个数不变,将钉子向左移动一些,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增大,同时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D.保持钩码个数不变,将钉子向左移动一些,为使结点位置不变,应减小,同时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解析:(1)两细绳的拉力大小是用作图法求得的不是计算出来的,两细绳的夹角没有必要成90,同时,橡皮条也没有必要与两细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A、B错误;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是为了保证所有力在同一平面内,C正确;两次拉动的结果都是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作用效果相同,D正确。(2)O点受到细绳OA的拉力F1、细绳OB的拉力F2和橡皮条的拉力F3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与F2的合力F3=F3,方向与F3的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增加钩码的个数时,细绳OA的拉力由F1变化为F1,但F1与F2的合力F3不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由F2增大为F2,同时增大,A错误、B正确;如图2所示,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将钉子向左移动一些,细绳OA的拉力大小不变,方向由F1的方向变化为F1的方向,合力F3不变,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由F2增大为F2,同时减小,C错误、D正确。答案:(1)CD(2)BD甲10.(9分)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交变电流频率为50 Hz):(1)如图乙所示是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取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将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根据图乙可知,打下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m/s。小车的加速度为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乙(2)另一同学在该实验中得到如下一组实验数据(表中F表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a表示小车的加速度):F/N0.1960.2940.3920.4900.588a/(ms-2)0.250.580.901.201.53丙请在图丙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aF图线;根据图表分析,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填字母序号)A.没有平衡摩擦力B.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C.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D.小车质量太大E.钩码的质量太大解析:(1)E点为DF的中间时刻,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求得vE=0.20 m/s,加速度可由逐差法求得a=0.40 m/s2。(2)描点连线时要让直线尽可能多地过点,使不过的点尽量平均分布在直线两侧。由描点连线的图象可知,当加速度等于零的时候拉力F不为零,故可能的问题为: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A、B正确。答案:(1)0.200.40(2)如图(图线作成折线或曲线均不能得分)AB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47分)11.(9分)(xx吉林长春调研)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滑块B放在水平面上,在其正上方离水平面高h=0.8 m处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某时刻A以v1=5 m/s的初速度开始向右做平抛运动,同时B以v2=3 m/s的初速度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恰好能击中B,求B运动的加速度a的大小。(取g=10 m/s2)解析:设经时间t,A击中B,则对A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得:h=gt2A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x,则:x=v1tB在时间t内的位移也为x,则:x=v2t+at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a=10 m/s2。答案:10 m/s212.(18分)如图所示,质量m=2.2 kg的金属块放在水平地板上,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大小为F=10 N的拉力作用下,以速度v=5.0 m/s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os 37=0.8,sin 37=0.6,取g=10 m/s2)求: (1)金属块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如果从某时刻起撤去拉力,撤去拉力后金属块在水平地板上滑行的最大距离。解析:(1)设地板对金属块的支持力为N,金属块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因为金属块匀速运动,所以有Fcos=Nmg=Fsin+N解得:=0.5。(2)撤去F后,设金属块受到的支持力为N,运动的加速度为a,在水平地板上滑行的距离为s,则N=mgN=mas=解得:s=2.5 m。答案:(1)0.5(2)2.5 m13.(20分)某人在距离地面高25 m处,斜向上方抛出一个质量为100 g的小球,小球出手时的速度为v0=10 m/s。落地时的速度为v1=20 m/s。(g取10 m/s2)试求:(1)人抛出小球时做了多少功?(2)若小球落地后不反弹,求小球在飞行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3)若小球撞地后会继续反弹,但与地相撞没有机械能损失,且小球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0.5 N,则小球经过的总路程为多少?解析:(1)根据动能定理:人对球做的功等于球获得的动能。W=0.1102J=5 J。(2)根据动能定理:mgh-Wf=Wf=mgh-=0.11025 J-0.1202J+0.1102J=10 J。(3)小球最终停在地面上,根据动能定理:mgh-fs=0-s=m=60 m。答案:(1)5 J(2)10 J(3)60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