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 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 陕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7310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 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 陕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 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 陕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 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 陕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 第三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 陕教版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思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2、能力:培养明辨是非和严于律己的能力。3、知识: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不良的行为产生不良的结果。懂得个人的行为不应该危害自己、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二、教学重点:掌握行为和后果的一致性,认识到个人行为不能有害于自己、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三、教学难点: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一种行为往往有多种后果,明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教师讲述故事善良成就未来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莱明忙把这个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答。”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是盘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绅士是谁?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一个农夫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教师总结: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以上人物的良好行为导致了良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呢?一、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 (一)教师:展示一组情景,让学生准确的表达自己应该有的行为。情景一:上学途中,面对他人的善举,我们应该( )情景二:上学到校,面对学校的老师,我们应该( )情景三:在教室里,面对同学的请教,我们应该( )情景四:放学路上,面对他人的恶行,我们应该( )情景五:回到家中,面对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 )学生:情景一,我们应该支持和赞扬;情景二,我们应该礼貌和尊敬;情景三,我们应该主动和耐心;情景四,我们应该阻止和举报;情景五,我们应该孝顺和体贴。教师: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行为?导致的结果会怎样?学生:是良好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会导致良好的结果。教师:这样做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同学的拥护,家长的夸奖和社会的认同。这也是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并能得到良好的评价,会带来良好的结果。总结:良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二)、教师:那么不良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展示以下情景:情景一:课堂上,哗众取宠,肆意扰乱课堂秩序,与老师挑衅,后果是( )情景二:寝室内,大声喧哗,影响他人的休息,后果是( )情景三:操场上,爬到篮球架上玩耍,后果是( )情景四:放学回家,不遵守交通规则,主动搭“三无”车,后果是( )情景五:回到家中,顶撞父母,故意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后果是(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多角度分析,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总结:不良的行为导致不良的后果。(三)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全民环境意识调查”的作业,分析其四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结论:行为和后果具有一致性。二、一种行为往往会有多种后果 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P25的三种行为分析其带来的后果,并思考一种行为是不是只能带来一种后果呢?学生:一种行为可能带来多种后果。教师: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作用是不是一样呢?3分钟辩论:上网是利还是弊?得:合理上网(利) 迷恋上网(弊)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结论:A:良好的行为对他人、集体、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B:不良的行为对他人、集体、社会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阅读教材“雷锋的事迹”,思考:雷锋的行为是良好的还是不良好的?结果怎样?学生:雷锋的行为是良好的。他的行为对他人、集体、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温暖与厚爱。教师:如果我们都像雷锋那样,社会将会是怎样的面貌?学生: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情,充满爱,就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教师:的确,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向他们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不能随心所欲。但是在生活中,却有如下的镜头:阅读教材P25分析他们的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在一个法治和道德相结合的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应考虑到行为的后果,个人的行为不应该有害于自己,不应该防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应该损害公共利益。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后作业:结合社会现象或自己的日常行为,从正反两方面各列举一种行为,并分析带来的结果。如果你遇到不良行为,你会怎么办?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二目 抵制不良诱惑 远离违法犯罪【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二、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三、知识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雷声轰鸣,大雨倾盆。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谁在哭泣?是谁在流泪?让迟志强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今天的课堂。(多媒体播放动画音乐铁窗泪)教师: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物质富足、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夹杂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有多少花季少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经不住不良诱惑而心灵扭曲,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做错事后就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样违法行为也要承担责任,犯罪行为还要受到刑法的惩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首先让我们进入今天学习的第一环节“特别报道”第一环节:特别报道(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资料)报道员甲乙丙报道(略)教师:同学们,以上这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据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学生回答(略)教师:是的,同学们,我们必须明白避免违法犯罪是行为的底线,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要严格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当我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的时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板书:一含义)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热点追踪”。第二环节:热点追踪(多媒体展示第一个第一个材料)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找一找社会青年刘某违法的事实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刘某的违法事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作为乘客有上车买票,保护车内环境,遵守车内秩序的义务;不得恶意辱骂他人,对他人进人身攻击,更不能在公共场合动手打人。由此可见,刘某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自然应受到惩罚。从此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板书)学生阅读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了解违法行为。讨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学生回答(略);教师适当板书(选有代表性的)。教师:这些行为,按违反法律的类型,可以分为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板书:二违法行为的分类/(1)按违反法律的类型/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请将黑板上的行为作简单分类,完成表格(略)教师:违法行为,按社会危害性划分可以分为危害性较小的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板书:(2)按社会危害性/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第三环节:今日说法(活动准备:以教材第一个第二个的案例为背景,教师选一名学生扮节目主持人,选两名律师扮演律师嘉宾,其他同学扮演观众)表演(略)教师:感谢几为同学的精彩表演。教师:什么是犯罪?(板书:A.含义)学生回答(略)教师:张某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那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板书:B.三个基本特征)学生回答(略)教师:这三大特征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教师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那么二者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四环节“画中寻理”第四环节:画中寻理(多媒体展示教材第一个第三个的案例为背景的漫画)教师:这是徐某逐步走向犯罪深渊的足迹。徐某的一般违法行为有哪些?犯罪行为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徐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联系(板书: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课堂小结(教师在总结的同时用多媒体同步展示)看书、练习、检查【教学后记】本课力求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针对初三的需要又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建议:导入要简短;表演抓重点;四类违法,适度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