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课时化学肥料,1.化学肥料,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等营养元素。含有这些元素的某些物质可以作为肥料。通过化学加工生产的肥料,称作化学肥料。依据化学肥料中含有的植物营养元素,可以把化肥分为肥(含)、肥(含)、肥(含)、(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等。2.铵态氮肥的检验:取少量的硫酸铵放入研钵中,再放入一些熟石灰,研磨,会闻到气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此,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N,P,K,氮,N,钾,K,磷,P,复合肥料,氨臭,碱性,【例题】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化肥,用简便方法区分这三类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实用性。下列区分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A.NH4HCO3与KCl:加水B.K2SO4与Ca3(PO4)2:闻气味C.NH4Cl与KCl:观察外观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解析:NH4HCO3与KCl,均能溶于水,故不能区分,故A错误;K2SO4与Ca3(PO4)2,均为无味物质,闻气味不能区分,故B错误;NH4Cl与KCl均是白色晶体,通过观察外观不能区分,故C错误;铵盐遇碱会产生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而K2SO4不会,故D正确。答案:D,【重点难点提示】,1.农业生产需要合理使用各类肥料。下列化肥属于磷肥的是()A.NH4ClB.K2SO4C.KNO3D.Ca3(PO4)22.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NH4)2SO4B.NH4H2PO4C.Ca3(PO4)2D.KCl3.小红家的油菜叶发黄,这时应该添加下列哪种化肥()A.KClB.K2SO4C.Ca3(PO4)2D.NH4NO3,D,B,D,4.小明家的芹菜茎秆细弱,为了避免其倒伏,他应施加的化肥是()A.KOHB.Ca3(PO4)2C.K2CO3D.CO(NH2)25.为了确定某化肥的种类,下列探究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观察其外观,为白色晶体B.闻其气味,无明显气味C.测其溶解性,可溶于水D.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6.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肥,其水溶液显酸性,下列有关氯化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氮肥B.可使农作物枝叶生长茂盛C.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D.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进行检验,D,C,C,7.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四种化肥,已知可能是(NH4)2SO4、CO(NH2)2、NH4Cl、K2SO4。现各取少许进行鉴别,下列物质中能将上述肥料一次性区别开来的试剂是()A.蒸馏水B.Ba(OH)2溶液C.稀盐酸D.Ba(NO3)2溶液8.以下针对“加热硫酸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的描述与思考,不正确的是()A.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B.硫酸铵作为化肥时,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C.硫酸铵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D.生成的氨气能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说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显碱性,B,C,9.某同学利用所学化肥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磷矿粉、硫酸钾。请用序号填空(1)看外观,灰白色粉末物质是,白色晶体是。(2)未区分出的物质中,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无刺激性气味的是。(3)未区分出的物质中,加熟石灰,研磨,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10.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未贴标签,只知道他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小强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A、B、C,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1)写出化肥的名称或化学式:A;C。(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思与交流】(3)小军同学认为通过直接闻气味的方法就能鉴别出其中一种化肥,这种化肥是。(4)通过实验同学们了解到人们在施用铵态氮肥时,不宜与碱性的草木灰混合使用,理由是。,尿素或CO(NH2)2,氯化铵(或NH4Cl),碳酸氢铵,铵态氮肥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接触会反应释放出氨气,降低肥效,11.某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铵、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确定配方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1)【实验探究一】取少量固体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色,写出可能发生该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蓝,(2)【实验探究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现象如图所述(设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白色沉淀E是。小明认为由实验探究二可以确定该化肥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硫酸铵,一定没有碳酸氢铵。小强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为了使小明的结论正确,小强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硫酸钡,第1步中加入的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钾的检验,将第1步中的,稀盐酸换为稀硝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