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6495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鲁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2.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ch 隐秘yn 铁青ti 凝成nng 喧腾xun诱惑hu 一瞬shn间 朦胧 mng lng 扎根zh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失望: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文中是指山在吸引着我。依然:依旧。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 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执着。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 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三)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 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书:信念、全新)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山。(板书:山) 5、“山”又有何特点呢?“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板书:铁青、无数)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由此可见,“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板书:困难、挫折) 板书设计: 山 海 铁青、无数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奋斗之路:漫长、艰巨 困难、挫折 理想、奋斗目标 实际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闭、灰暗、压抑 开阔、光亮、自由 第3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五、体验和反思 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我们课后,第5页,有这篇文章的摘录。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板书: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大家来听我读上一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可以说,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同学们可以把它抄到资料积累本上,慢慢回味。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形式: 1、前后六人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推举一人记录讨论内容,并回答。 2、堂上练笔,题目参照第5页,研讨与练习三。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2、第5页,研讨与练习三。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