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4.1生物进化理论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6200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4.1生物进化理论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4.1生物进化理论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4.1生物进化理论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4.1生物进化理论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2一、基础全面练(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xx济宁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C.D.【解析】选C。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2.(xx青岛模拟)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可能不出现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的后代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是通过自由组合实现的D.一个处于随机交配等理想状态的种群,亲、子代相应的基因型频率有可能不同【解析】选C。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若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则自交后可能不出现四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的后代,故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选择及隔离,故B正确;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故C错误;一个处于随机交配等理想状态的种群,由于符合遗传平衡规律的条件,因此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的频率有可能不同,如杂合体豌豆(Dd)连续自交形成的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故D正确。3.(xx日照模拟)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基因频率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A.不断增加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基本不变【解析】选C。设B基因的频率为p,b基因的频率为q,则p+q=1,Bb的基因型频率是2pq,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使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而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0时2pq最大。4.以下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没有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丰富【解析】选D。同一物种的个体间由于地理隔离,不一定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种群是生物进化、生殖繁衍的单位;由于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物种的基因频率都发生变化。5.(xx菏泽模拟)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丢失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环境变化剧烈会加快生物的变异速度,导致生物快速进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明确以下两点:(1)新基因产生途径是基因突变。(2)变化剧烈的环境,自然选择强度较大。【解析】选C。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导致基因突变,不会引起基因的丢失,A错误;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获得的是新品种,没有新物种产生,B错误;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但新基因的产生与自然选择无关,C正确;变化的环境只是对生物起选择的作用,与变异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二、能力培优练(共6分)6.在某草原的一条公路两旁生活着甲、乙两个地鼠种群,两个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甲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2 0002 2004002 0001 20030090080020010 000乙AATTAaTTaaTT总数19 60016 8003 60040 000A.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甲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为70%C.已知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8 000D.甲、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的物种【解析】选D。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A项正确。甲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2 0002+2 200+2 0002+1 200+9002+800)/20 000=70%,B项正确。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的数目为40 000210410-5=8 000,C项正确。根据题意不能够确定甲、乙两个种群之间是否出现生殖隔离,故不能确定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不同的物种,D项错误。三、大题规范练(共19分)7.(xx青岛模拟)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如图是5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以下两点:(1)R基因与S基因之间的关系,即相当于等位基因。(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环境对变异具有选择作用。【解析】(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R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的基因频率为R/(R+S)=(4+295)/200100%=97%。(3)1967年中期停用了杀虫剂,到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幼虫几近消失,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适应能力差。(4)由于RR基因型的幼虫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当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SS。答案:(1)基因突变 (2)97%(3)不使用杀虫剂差(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