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人民版选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6035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的西欧派说:“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导致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教育落后 B俄国军事技术落后 C农奴制的存在 D专制统治的阻碍解析:生产方式的落后是导致俄国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答案:C 2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C农奴摆脱了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农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人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但明显存在夸大和粉饰的成分。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农民的变化,再根据法令内容,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3以下历史现象属于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经济近代化表现的是()资本主义农业迅速发展机器生产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石油工业迅速崛起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A B C D解析: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司法制度、文化和军事等领域都向近代化过渡,只有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答案:A4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答案:D5列宁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这里的“独特”是指()A经济上采用资本主义,政治上加强封建主义 B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成果和方式强化封建制度C用资本主义制度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用对外军事扩张带动国内相关经济的发展答案:B6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对日本社会的最大影响是()A幕府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B民族危机日益加剧C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解析:民族危机不是因资本主义发展而起;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正是幕府出现危机的表现。答案:A7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解析: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答案:B8日本没有把率领舰队粗暴踢开国门的佩里当作侵略者,反而把他塑造成英雄,民间每年都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日本人没有民族意识 B日本缺乏远见卓识C日本认为开国非常重要 D日本崇拜对外侵略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日本,人们认为美国强迫日本开国,给日本带来了富强,因此,日本每年都要自发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纪念日本的开国。答案:C9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开展工业革命废除封建制度实施“大陆政策”推行“文明开化”A B C D解析:题目实际要求回答的是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分别是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答案:C10明治维新时期,在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答案:C11“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C内阁享有立法权 D天皇享有立法权答案:D12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相似之处有()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A B C D答案:C13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解析:改革成功与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关键是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日本明治维新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明治新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废除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答案:C14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使日本变为带有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近代化进程是日本近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A B C D答案:A15(xx西宁高二检测)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维新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因此符合题意。答案:D16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A民族危机严重 B康有为力促变法C康有为急于求成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理解能力。材料中反映首要目的在于“自立”而非“富强”。其他的题肢均能从题干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希望变法三年求自立,体现了急于求成和民族危机严重,通过以日本为参照,能反映出康有为力促变法。答案:D17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裁汰旧军设立京师大学堂A B C D解析:京师大学堂主要是培养人才。答案:A18“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这反映了维新派()希望参与政治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反对君主专制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对材料本身的正确理解。答案:B1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解析:本题属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地打上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软弱、妥协。同时,其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封建势力强大。答案:D20中国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历史作用方面的共同点主要是()A挽救民族危机 B冲击封建专制C动员社会革命 D否定君主专制解析:中国维新变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3分)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1分)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1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4分)(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3分)解析:第(1)题,要注意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概括。材料二提示“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第(2)题,实际在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和局限性,以及掠夺别国的例证。第(3)题,要注意从中日双方的不同上回答日本先进、中国落后的原因。第(4)题,从中日双方的对比上得出改革成功的因素。答案:(1)特点:有选择地向西方各国学习。(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举例: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4)因素: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费正清中国和日本(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6分)(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6分)解析:题目通过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了解,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影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材料二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材料三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梁启超人权与女权材料四故治天下之大本二 :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1897年)材料五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六19世纪末,年轻的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你对其观点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分析与观点相符即可。)(4分)(2)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本,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概括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女学思想的历史影响。(6分)(3)据材料五并概括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的能力。答案:(1) 观点:欧洲强盛的原因在于发展教育。看法1:赞同。欧洲大力发展教育,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更加巩固。看法2:不赞同。欧洲强盛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只是起到了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看法3:应辩证看待(一分为二)。一方面应充分肯定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应指出欧洲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只要考生围绕发展教育与欧洲强盛之间的关系发表议论,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理由:女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种族后代;关系到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否定了封建意识,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想通过普及女子教育而富民强国的美好愿望;利于思想解放,对整个戊戌变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3)将儒家“仁”的思想(大同思想)与西方的先进思想(民主、教育理念)相结合。(4)教育是兴国之本,要重视教育的地位;发展教育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教育内容、教育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等。(其他答案切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