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59969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24一、单项选择题1.(xx唐山市模拟题)“为了坚决扭转经济破坏和粮食恐慌的局面,巩固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专政,人民委员会决定:宣布设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工商业企业及其全部资本和财产(无论其现状如何),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这一政策( )A.是苏俄在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B.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C.彻底稳定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成功探索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为了坚决扭转经济破坏和粮食恐慌的局面”“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面临严峻的局面,“苏维埃”政府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D项与史实不符;C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2.(xx高考密码原创卷)“1917年底至1920年底,对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是生死存亡的时期”。为了顺利渡过难关,苏维埃政权采取了( )A.余粮收集制的政策 B.粮食税的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 D.大规模开垦荒地的措施答案 A解析 根据“1917年底至1920年底”可判断当时为巩固政权苏维埃实施了余粮收集制,故选A项。3.(xx台州中学模拟题)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1888-1938)所持的经济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的,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并强调“这一点永远不该忘记,新经济同旧经济的区别就在于把群众的需要当作它的标准”。这表明布哈林( )A.继续支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主张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呼吁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D.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功绩答案 B解析 从“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的”可知布哈林主张利用市场发展经济,B项符合题意。4.(xx台州中学模拟题)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C.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的农业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BC项与斯大林时期有关。5.(xx赤峰市模拟题)下表为某班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1920年底苏俄人民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1920年秋到1921年春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1920年末农民不堪忍受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抗拒粮食征集1921年3月初喀琅施塔得爆发水兵兵变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分析B.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C.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的动荡D.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答案 D解析 由所提供的材料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故选D项。6.(xx唐山一中模拟题)“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这段材料说明( )A.中央计划经济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B.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巩固的因素C.美国等国采取中央计划经济体制D.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失业人员答案 B解析 由“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可知A项表述错误;C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这种表面上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选B项。7.(xx金山中学模拟题)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答案 B解析 从“苏联”可排除AD项,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均推行于苏俄时期。再从“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故选B项。C项本身错误。8.(xx成都外国语中学模拟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英国圈地运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 B.C. D.答案 B解析 材料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自然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正确,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利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因此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正确,为了迅速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错误,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综上分析,所以选B项。9.(xx阜宁中学模拟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故选D项。10.(xx金华市模拟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答案 C解析 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C项。11.(xx温州八校模拟题)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答案 A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本题选A项,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12.(xx德州市模拟题)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 )A.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C.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D.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答案 D解析 材料虽然否定了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从“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的表述中,还是在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AB项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与史实不符。二、材料分析题13.(xx三明一中模拟题)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和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1831年至1832年,英国爆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死亡人数超过7.2万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这个集团既不懂得如何处理污水,在工厂中也不安装任何保护环境的设备,形成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方式。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南部大平原被毁的草地达到35%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大平原干旱地区委员会进行系统综合防治。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提高1933年颁布的农业调整法,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愿意参加生产削减计划的农场主给予补贴,强调减少生产和保护土地相结合,在南部大平原地区,85%以上的农场主都参与了该项计划大平原委员会提出:必须对文化观念加以改造,破除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等错误观念。经过十多年的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到了40年代,沙尘暴从南部大平原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高国荣、周钢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荒漠化与沙尘暴的治理材料三 由于赫鲁晓夫个人的坚持,1954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决议”据统计,仅垦荒头几年,就有100多万志愿者参加了垦荒工作。从1954年到1958年,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307亿卢布,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20%左右。最初规定的开荒数字是1 300万公顷,后来提高到2 800至3 000万公顷开荒地区从50年代末开始,便出现大面积风蚀现象。李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材料四 (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在工业领域,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简陋的炼铁、炼钢炉60多万个在农业领域,推行片面的“以粮为纲”政策,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向自然界开战”口号的激励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凤凰网向自然界开战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造成当时英国疾病流行、环境污染的原因。(2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在环境的“系统综合防治”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6分)(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垦荒运动和“大跃进”在发动者的主观动机、发动方式及消极后果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总结其历史教训。(5分)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利益集团追求利润,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环保意识薄弱、技术落后。(2分)(2)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保立法;加强环保教育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科技作用,加强治理与预防相结合。(6分)(3)相似之处:主观上试图快速发展经济;方式上是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消极影响是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严重破坏了环境。(3分)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分)14.(xx银川一中模拟题)(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1960年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有人认为,罗斯福受凯恩斯的影响,罗斯福甚至和凯恩斯讨论过;也有人认为凯恩斯是受新政的影响,因为新政在先。材料三 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从过去五十年来看,历次的危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自然想到应让政府来拯救危机,而且都是简单地用政府扩大开支的办法刺激总需求。好像是有一定效果,实际它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因为你过度开支,产生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实际是永远无法还清的,以至于经济潜力完全被透支了。上述材料摘编自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培刚先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8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兴起的共同历史原因?(9分)(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8分)答案 (25分)(1)苏联模式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和管理生产,否定了市场的作用。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4分)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特权思想,不利于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发挥。(4分)(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通过调整或变革经济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19世纪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3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各国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经济,为反法西斯创造物质条件。(3分)(3)观点一: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过多的干预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刺激有效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福利国家建设客观上造成“惩勤罚懒”的后果,造成政府财政紧张。(8分)观点二: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要有所作为,克服盲目竞争对经济的破坏。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