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空气教案2. 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57167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空气教案2.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空气教案2.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空气教案2. 北京课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空气教案2. 北京课改版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二、本课题分析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教学建议如下:1.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以便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2.对第一部分,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1)如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2)从回忆小学自然课中关于空气的小实验引入;(3)引导学生阅读。阅读前提出几个具体问题来加以指导;(4)从【实验2-1】引入;3.要认真做好【实验2-1】。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通过实验,一则可以指导学生锻炼观察、分析的本领,学习实验操作;二则可以领会这个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对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加深体会。4.对第二部分,建议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几种气体的用途。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新的用途,教师应予以鼓励。对物质的物理性质,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观察,使学生形成一个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于在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习惯地按照这一顺序来进行,这样做既全面,又便于对照。对稀有气体,要说明早期把它们称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在发现它们的时候,只注意了它们不跟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惰性”一面。后来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跟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化合物的事实后,才把它们改称为稀有气体。通过这一段简史回顾,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扩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经常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5.对第三部分,可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污染”的漫画。此图的中部表示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上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也可以结合美术课,让学生自己画画身边的环境,然后开辟专栏,供大家展示。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导资料,尤其是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以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教师也应简单介绍一下大气的自净作用,这是一种自然环境的调节机能。一般来说,自净作用能使空气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污染的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大气污染。6.书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资料,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电视节目或报纸上常看到,同时,也与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有一定的联系,建议组织学生阅读,并结合当地情况讨论。7.调查与研究栏目中“关心空气质量”的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第一次较大的科学探究活动。建议在进行第一单元教学时,就布置学生对本活动的(1)、(3)项提前做些准备,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到本课题时,通过讨论等形式在班上交流,小论文由学生在课后完成。8.在本课题中,出现了一些化学上专门使用的语言元素符号。“N2”是全书第一个出现的符号,这时不必做过多解释,只说明这是一种表示物质的符号就可以了。提前给出一些元素符号(和简单的化学式),可以分散难点,等到学习“元素、元素符号”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了。三、实验说明和建议【实验2-1】成功的关键在于:1.装置不能漏气。2.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3.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4.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一般要小于瓶内空间的15。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5.在小学自然中曾做过用蜡烛、水杯、碗、水等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本课题中,也可补充让学生回家做这个小实验。但用这种方法测定的水面上升仅为110体积左右,误差就更大了。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误差。四、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及说明1.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2.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氡气等中的任意四种。3.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等。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液体,它的熔点是0 ,沸点是100 ,在4 时的密度是1 g/cm3。4.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五、资料1.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素目标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猜想与假设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制定计划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进行实验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收集证据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解释与结论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反思与评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表达与交流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2.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造成的。原始的大气是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游离态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由此可见,空气的成分始终以极慢的速率变化着。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相对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气、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稳定的。3.空气成分的发现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水上集气法。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日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时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了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分离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到最终仍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l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为1.250 5 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质量为1.257 2 g,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命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发生了日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J.C.Janssen,1824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阳”)。地球上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钍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及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190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F.E.Dorn,1848?)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4.大气污染与防治大气有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一种自然环境调节的重要机能。应当指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排放到大气里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可以分几类:粉尘类(如煤烟等),金属尘类(如铁、铅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碳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从大气污染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分二氧化碳、烟尘污染,二氧化硫、金属尘污染和光化学污染三个时期。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件连绵不断,此起彼伏。据统计,单是伦敦的十几起烟雾事件,就夺走了近万人的生命。有记载的公害事件不胜枚举,现分别举例于下:(1)伦敦的雾是有名的。1952年冬天,天气特别冷而阴湿,家家都烧煤取暖。由于几天没有风,气象出现特殊变化,出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空气对流受到妨碍的逆温层。逆温层把烟雾压在下面几天不散,引起人们呼吸困难,几千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症状。年老体弱者死亡4 000多人。后来,伦敦逐渐用天然气和电力取代烟煤,1956年又制定了洁净空气法,禁止使用污染性燃料,空气质量大为改观。通过使用无铅汽油和催化式排气净化器限制车辆尾气排放,伦敦的空气进一步净化,目前已达几百年来的最好水平。(2)日本战败后,经济完全崩溃。从19461955年是战后经济的恢复期,到了1955年,日本开始了经济的发展。从19561961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成长期,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执行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方针。如日本的四日市,1955年垄断资本家造了一座炼油厂,围海造田,规模极大。结果是,新工业加上原有工业排放出来的废气使空气严重污染,使四日市终年烟雾不散,烟雾层厚度高达500 m。SO2和金属尘含量超过允许标准的5倍以上。由于这种污染,据统计,到1970年癌症和气喘病患者增多,气喘病蔓延,患病者达6 400人。(3)光化学烟雾污染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由于开始未能查明原因,又没有有效措施,使该市每年有60多天笼罩在光化学烟雾之中,终于在1952年爆发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当时烟雾浓度高达6.510-7,不少儿童和老人眼睛红肿,吸吸困难;蔬菜由绿色变黄色,菠菜到了不能吃的地步;橡胶制品变得失去弹性而龟裂;仅加利福尼亚州,就有190万棵松树受害,其中30%枯死。日本的东京等大城市,光化学污染也很严重。1970年东京一个区受光化学烟雾的毒害,使两万人患眼痛病,正在操场上活动的某校学生,突然害红眼和喉痛,并相继有人昏倒。1971年这种危害已扩展到神奈川县、千叶县等地。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型烟雾,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氮的氧化物和过氧酰基硝酸酯、高活性游离基及某些醛类和酮类。这些物质并非某一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污染物质,而是由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一种二次污染物。经过研究发现,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是汽车排出的废气造成的。1943年洛杉矶市就有汽车250万辆,每天排出的废气中,氮的氧化物达300400 t,碳氢化合物1 000 t以上,再加上炼油厂及其他厂的废气,经光化学反应造成这些严重的污染事件。近年来另一种破坏大气层组成的危害已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那就是废气对臭氧层的影响。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如果臭氧层减少,则透过大气层达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将引起皮癌的发病率增高和农业减产,以及影响某些生物的生存。近二十年来,超音速喷气飞机大量发展,将含有大量NOx的尾气排放到平流层中,还有大量使用氟氯烃(如CFCl3和CF2Cl2等)作为致冷剂和气溶胶喷射剂(或雾化剂),扩散到平流层中,都有可能因光化学反应而破坏臭氧层。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主要是油料的不合理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的。治理的方法是:(1)改进燃烧方法,使油料充分燃烧以控制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生成。(2)排烟脱氮。如汽车上普遍装上净化装置,以降低排出尾气中有害物的含量。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简介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向法律化。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搞好大气污染的防治,为人类生活提供清洁的空气,是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包括“总则”、“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该法对防治大气污染的各方面作出了许多规定,要求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对排放烟尘、废气、粉尘等的管理,进行综合治理。该法还提出了对违反法规,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办法。6.气焊和气割乙炔,俗称电石气,是用碳化钙(CaC,俗称电石)跟水反应而产生的。乙炔在氧气里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每摩乙炔燃烧时可放出1 300 kJ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2C2H2(g)+5O2(g)=4CO2(g)+2H2O (l)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 000 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利用这一性质,生产上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通常称作气焊和气割。用作气焊的氧炔吹管如图2-1所示。控制氧气的用量,可使乙炔燃烧不充分。这样,火焰中因含有乙炔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而具有还原性,这种火焰使待焊接的金属件及焊条熔化时不致于被氧化而改变成分,焊缝也不致被氧化物沾污,以便金属焊条熔化后,填满缝隙,使两块金属熔接在一起。图2-1 氧炔焊炬气割就是利用氧炔焰加热时使用过量的氧气,吹掉熔化的金属和氧化物,在工作物上形成一条割缝,从而把金属割断。这里所说的过量的氧气是从附加的另外一根氧气导管里吹出的。用来切割金属的氧炔吹管的结构如图2-2所示,它比焊炬多一根氧气导管。图 2-2 切割用的吹管7.氧气在医疗等方面的用途氧气对于人体维持生命和活动是必需的。但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因为人体内进行的是一种缓慢氧化的过程,能够陆续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器官的需要和保持体温。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率过快,放热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会发生紊乱,体温升高,出现病态。但是,有时病人由于呼吸器官发生障碍,体内缺氧,单靠吸入空气里的氧已感不足,就需要吸入高浓度的氧加以补充,进行医疗。病人呼吸不用纯氧,而用增加含氧量的空气,含氧量的多少可随病人的需要而定。高空飞行员、潜水员、登山运动员也随身携带氧气囊,以便在缺氧的地方进行工作。8.氧气钢瓶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 kg/cm2左右。按国家标准规定,钢瓶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例如:氧气钢瓶为天蓝色、黑字;氮气钢瓶为黑色、黄字;压缩空气钢瓶为黑色、白字;氯气钢瓶为草绿色、白字;氢气钢瓶为深绿色、红字;氨气钢瓶为黄色、黑字;石油液化气钢瓶为灰色、红字;乙炔钢瓶为白色、红字等等。氧气钢瓶运输和储存期间不得曝晒,不能与易燃气体钢瓶混装、并放。瓶嘴、减压阀及焊枪上均不得有油污,否则高压氧气喷出后会引起自燃!9.稀有气体的应用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密度最小的气体,可以代替氢气装在飞船里。使用氦气的飞艇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液态氦的沸点为-269C,利用液态氦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273.15 )的超低温。氦气还用来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用普通空气呼吸,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处上升,体内逐渐恢复常压时,溶解在血液里的氮气要放出来形成气泡,对微血管起阻塞作用,引起“气塞症”。氦气在血液里的溶解度比氮气小得多,用氦跟氧的混合气体(人造空气)代替普通空气,就不会发生上述现象。此外,这种含氦的人造空气,还可用来医治支气管气喘,因为它的平均密度比普通空气小三倍,容易吸入或呼出。氦氖激光器是利用氦、氖混合气体,密封在一个特制的石英管中,在外界高频振荡器的激励下,混合气体的原子间发生非弹性碰撞,被激发的原子之间发生能量传递,进而产生电子跃迁,并发出与跃迁相对应的受激辐射波,近红外光。氦氖激光器可应用于测量和通讯。氖和氩还用在霓虹灯里。霓虹灯是在细长的玻璃管里,充入稀薄的气体,电极装在管子的两端,放电时产生有色光。灯光的颜色跟灯管内填充气体种类和气压有关,跟玻璃管的颜色也有关(见表2-1)。表 2-1 霓虹灯的颜色灯色气体玻璃管的颜色大红氖无深红氖淡红金黄氦淡红蓝体积分数:氩80%、氖20%淡蓝绿体积分数:氩80%、氖20%淡黄紫体积分数:氩50%、氖50%无氩常用来填充普通的白炽电灯泡,灯丝在空气中加热会产生燃烧现象,因此必须抽掉灯泡中的空气,但空气抽出后,炽热的灯丝就容易蒸发。所以长时间使用的灯泡在玻璃内壁会附着一层黑色薄膜。如果把一定数量的氩气或氩、氮混合气体充入灯泡里,就会增加灯泡内部的气压,防止灯丝在炽热时蒸发,延长灯丝的寿命。用氪来填充白炽灯,可以节能10%,氩和氪的混合气广泛用于充填荧光灯。作为麻醉剂,氙气在医学上很受重视。氙能溶于细胞质的油脂里,引起细胞的麻醉和膨胀,从而使神经末梢作用暂时停止。人们曾试用80%氙气和20%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无副作用的麻醉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