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教案 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55635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教案 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教案 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教案 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教案 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诗歌是人类精神掘出的第一桶金,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高程的刻度,盛唐两宋这两个文化巅峰的太平盛世无不是以诗词作为他们的时代标志,没有诗歌的时代注定不会辉煌,诗歌的繁荣必将引领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的到来。正是这个原因,诗歌在今天会再次成为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语文新教材都选用了大量中外现代诗,再次确定了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然而我们准备好做诗歌的骑手了吗?我们准备好培养更多的诗歌的骑手了吗?以往我们在教授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时候,总是感觉有一种心理上的距离,这距离包括学习诗歌与应对考试之间的距离;课文所选诗歌与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现当代诗歌之间的距离;传统单一的诗歌理论与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诗歌理论之间的距离;教师贫乏滞后的对诗歌文本的读解能力与日益多样复杂的现代诗歌之间的距离;偏重于分析诗歌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诗歌教学方法与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需求之间的距离。这种巨大的距离,使得教师对现代诗歌敬而远之。也自然成为我们教学中共同的“弱项”。究其原因,就像王家新所说,在当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过于偏重于诗的思想意义而不注重从审美的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甚至把诗歌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的特点。” 教师“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表面、滞后,诗歌观念陈旧,需要扩展、深化并刷新对诗歌的认识。” 教师“对诗歌文本缺乏一种读解能力,也不善于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从事一种文本解读,并激活他们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归根到底,是没有通过诗歌教学,让诗歌的魅力吸引住学生 ,更没有带领学生找到学习现代诗歌的有效方法,即缺乏“引领”,那末应该如何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呢?一、充分认识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潜能,整体把握初中现代诗歌的脉络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总的来说还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对它的要求不像对其它文体那样有更多的限制,加上诗歌本身就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说,诗歌教学比其他文体有更多的自由度,现代诗歌反而可以成为教师实现语文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试验园地,因为新的课改理念特别强调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等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新课程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接收美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接受美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西方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主体,以理性为思想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传统美学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只是更为强调人对于美感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把读者的阅读、理解、创造作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根源;那么,课文的教学成果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而解释学就认为知识本身就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课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所以阅读教学不应该是传授文化知识,而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鉴赏力、思辨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阅读文本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就不应是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读课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个人对诗歌的见解,鼓励发表不同意见。这样诗歌的这种自由的、创造的精神就被传递给学生,教师也就达到了用诗歌的精神吸引和照亮学生的目的。比如对何其芳秋天的解读,有的同学认为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秋天的欣悦之情,而有的同学则从诗歌的结尾“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感觉到作者在秋天里那一丝不易觉察的失落和伤感;再如分析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徜徉的意象时,有的认为这种美好的天上生活是牛郎织女的忠贞感动了天帝王母的结果,有的认为这是牛郎织女在天宫造反获得成功后的情景,有人还认为牛郎织女的幸福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他们手中的灯只不过是一颗流星。对这样的看法,教师当然应予以尊重,因为他们迥然不同的回答,却全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天上的街市”这个诗人在地上得不到的自由美好的理想境界。现行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选文基本上都是作为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所列的“例文”而不是“定篇”的面目出现,都是为学习现代诗歌的某些方面的内容而存在的,且分散各处,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所以教师要教好初中现代诗歌,体现新课改理念下诗歌教学的灵动鲜活的特点,教师就必须打破以往诗歌教学画地为牢、篇自为战的现状,对所教现代诗歌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摸清教材中现代诗歌的家底,明确每首诗歌在你所教现代诗歌整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哪首诗传授什么样的诗歌知识,侧重使用那种解读方法,哪些诗歌之间可以构成关联或反照(包括课内现代诗歌之间的关联、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之间的关联、课内诗歌与课外现代诗歌之间的关联、甚至可以打通初高中之间的界限,让初高中的现代诗歌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对照性阅读。而这种对照性阅读也正是诗歌审美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比如同时表现爱国题材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爱这土地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表现的与祖国的距离还是有微细的差别,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伤残的身躯贴近触摸祖国的土地,我爱这土地是死后也要融入祖国的泥土,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则是将自己从身体到灵魂完全交给祖国,作为她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联系建立起来后,对整体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了解每首诗的特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如秋天既可以与天上的街市一起让学生了解如何用王国维的“进出说”来 解读诗歌;还可以跟天净沙 秋思一起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情感会让同一事物生成不同的意象。二、把握现代诗歌的特点,教出现当代诗歌的现代气息缺少现代气息是当前是个教学的结症,也是学生远离现代诗歌的一个原因。所以,如何教出这种现代气息就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1、从人文性方面来关注诗歌人文性是解读现代诗歌的一个重点。 “人文性”包括:“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个人价值;关注人类生活;透析生存环境;焦虑悲悯人类的苦难和悲剧”等等。首先我们先从雨说与春夜喜雨的对比中来看看诗歌中的人文关照。雨说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他使人立刻就会想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春夜喜雨表现了杜甫对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更表现了作为知识分子作者的泽被苍生的愿望,但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的桎梏下,杜甫那洒向统治者稍大一些的“雨点”,却只能换来“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现实,于是他也只能寄望于“润物细无声”,苦己以利人,用自己的诗,把同情撒向苦难中的人民,抚慰人民苦难的心灵。而郑愁予的雨说写于1980年,他身在海外,却时刻关心着祖国。十年文革结束时,他感到满心的喜悦,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怀着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敏锐,怀着任侠的性格,他写下了这首“为生活在祖国大地上儿童而歌的”诗歌。他让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雨开口说话了,他让雨告诉人们祖国的冬天过去了,他要人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要让连笑也不敢的祖国的孩子们也能获得自由、幸福。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是表达一种现代精神,那为什莫作者不干脆自己来说而让雨来说呢?这里面有一个叙述角度的问题,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文学中,最本质、最复杂的关系,存在于叙述者和故事之间。选择何种方式讲述,直接决定着文学表达的作用和效果,当叙述者带着一个明确的教化目的介入叙事时,他往往更希望站在被叙述世界之上,对这个世界进行规划和裁决。因此他既不能过于隐身,以避免裁决失去依持,降低自身的权威性;但也不能作为人物介入,谨防因过分依赖个体化经验而丧失必要的中立性。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采用,满足了政治教化功能。郑愁予来自台湾,两岸长期的隔阂使人们很容易怀疑这种教化背后的政治目的,尽管诗人一再强调“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所以作者没有选用自己的角度来叙说,而是选用中国古代常见的雨的形象来向人们述说,这样更容易被大陆的读者接受,看着曲折,实际与目标更接近,更具有“现代”的特点。“如果我在讲在山的那边之前看到山民,如果我在讲在山的那边之前有更广阔的诗歌视野,我肯定不这样讲。“这是我当时真切地感受。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外来的思想强烈的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开始反思,这正像王家新老师所讲的“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这就是在山的那边的写作缘由和时代背景。而山民则是在这种迷茫中对民族和历史的反思,两首诗的第一段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幻想,翻过大山,去寻大海,从第二段起,按照王家新老师在山的那边里所写的,也是我们大家都会想到的情况是会遇到困难,但像愚公移山一样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但是就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山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让山民担心路上会死去,把看不到海的责任推给祖先,又不愿为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看到海而努力,他放弃幻想,安于现状:疲于应付现实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一种鲁迅笔下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民族惰性,光想不干,缺乏行动勇气, 依赖前辈努力,自己坐享其成。而这种语境之“是”与实境之“非”的悖论构成了反讽,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写作方法;2、从科学性方面来关注诗歌文学艺术从来不会拒绝科学,16世纪的地理发现和天文及科技的进步最终促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而医学的进步也促发了精神分析等文学理论的创生,在现代诗歌化石吟中就鲜明的体现出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科学精神,诗歌一开始,作者通过六个问句写人们面对化石自然泛起的种种猜疑,然后不是像一般诗歌那样自己去凭空想象,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凸出并歌颂化石在生物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向读者展示有科学依据的、栩栩如生的远古画面。这样就使科学与诗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能够在诗歌的氛围领略科学的美妙。三、开掘现代诗歌中美的宝库,从审美的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现代诗歌的美是一个综合体,有图画美、意象美、意境美、人情美、哲理美、韵律美、建筑美等等,各种文章介绍的很多,这里只选取几种略加介绍。1、 质感美诗歌的创作基本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得的,在秋天的教学中,同学们又一个共同的感受:从选材的角度来说差距不大,似曾相识,但比同学自己写的要真实可感的多,主要是在表象的基础上摄取有特征的影像的结果。好诗写的是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笔下之所无,因为是人人心中之所有,所以看来熟,因为是人人笔下之所无,所以说好。所谓人人笔下之所无,即写的虽与前人写的有相似处,但艺术上必是创新的,也是前人所无的,所以说好。本诗之所以称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笔下的秋天充满了质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作者让伐木声震落了作为秋天的代表景物的露珠,再飘出幽谷,就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秋声有了实在的形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中“饱食稻香”的通感写法,使秋天有了味道和香气,“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更像是把秋天背在肩上,使秋天好像也有了重量,这些效果迭加起来,就使读者确信诗歌语言传达出的意象要远远胜过单靠视觉来传达的图片和影像,更增加了诗歌的魅力。2、缺失的美诗中缺失的东西有时就像维纳斯失去的双臂一样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就有这样值得注意的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历史的隧洞”、“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并不完美的意象,表现了祖国贫穷、落后、发展停滞的状况。也恰恰最能表现舒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里“嘶哑”以此作为歌喉来讲可以说并不美妙,而它却正是这首诗的“诗眼” 或“关键词”所在: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拼命的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知识不会的情感,而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中的“腐烂”一词表面看更难得用到诗歌当中,而在这里使用却表达了死后甚至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爱国情怀,可见爱之深,爱之刻骨。由此可见诗歌中的缺憾之词又是不仅不会影响到诗歌的美感,反而可以成为一个进入诗歌的关键词和切入点。3、 哲理之美诗歌有时是作为哲理的代言人出现的,在山的那边中“朋友呵,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山顶,而在这道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一句表现了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哲学理念,而理想一诗则是大量浅显的比喻,希望读者在享受诗歌的形式美的基础上,能受到真理的陶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四、挖掘、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现代诗歌并用它来引领指导学生,并激活他们对诗歌文本的理解。1、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理论中我们过去忽视掉的有益的财富,赋予它们新的活力丰富意象说的内容,教会学生意象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也经常运用意境说,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大的方面这种意境抒发了作者什莫思想感情,而很少关注小的方面意境中的一个个意象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其实是回避了诗歌创作和审美的根本问题,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发现作者看到了什莫动态的影响,又是在这动态的影象中截取了哪一幅,经过了那些艺术处理,在这些影像的摄取和加工处理过程中,体现了作者什麽样的思想感情。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几句,作者描绘了一位牧羊女面对满眼的秋色,心中涌起对夏日的热烈的回忆,诗中选取了静谧辽阔的草野,清澈的溪水和夏日牧童的短笛悠扬等几幅画面,前两局经过蟋蟀和河底石头的衬托突出一个清静的氛围,为后面牧羊女对夏日的思恋打下伏笔,而夏日的回忆作者只选取了一支牧笛,并通过通感的手法赋予它以质感,表达出强烈的热爱与思恋之情,于是诗歌的意境就产生出来了。“进出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秋天一诗中何其芳让秋天自己深入到农家,深入到渔船,深入到牧羊女的眼中,才把秋天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天上的街市中作者则把自己的视角转到了天上,通过想象改变了古代民间传说的情节,让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并不由得使人在这样的高度反过来观照人世间的黑暗现实,天上最不幸的命运可以被改变,天上最专制的统治都可以被推翻,更何况人间,于是这首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得以呈现出来。用典用典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在诗里借用古人古事,表达不易表达或不便直说的意思,以丰富诗意,使其委婉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还在于以古证今,更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一般用典除古人古事外,前人诗文佳句也常被援引。而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时有着多种手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天上的街市是反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民则是暗用愚公移山中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典故,表现作者对民族传统的一种批判和反思。4、吸收西方诗歌理论中的丰富营养西方近现代的诗歌理论非常发达,他们似乎想概括出诗歌创作的本质规律,结束过去诗歌放任自流的状况,这些理论也自然影响到我国的诗人和学者,他们也想通过中西诗歌理论的借鉴和融合,使中国的传统诗歌有新的发展,所以,要学好中国现代诗歌,除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外,必须追溯它的另一个本源西方近现代的诗歌理论,才能更好的解读现代诗歌。反讽反讽是突出事物本身内在的矛盾,比如说,形式和内容,语言和行动,只要二者之间有了某种不协调,反讽就自然生成了,它是一个重要的理解现代诗歌的“关键词”。反讽,有别于一般性的讽刺和自嘲,它在根本上源于对人类处境、人类经验及自身存在的更复杂的认识和观照。英美新批评派甚至把这种“反讽性观照”上升为一种诗和文学的结构原则,把它发展成一种现代的人生观和诗学观。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过去常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歌,现在,“现代主义”也加入进来了。如果说浪漫主义是“抒情的(情)”,现代主义就是“智性的(思)”;如果说浪漫主义是“自恋”的,因为他们往往迷恋于建构一种自我的神话,那么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反讽”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反讽”这个重要概念。如高中语文所选的里尔克的豹,这首诗隐喻着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孤独以及与本源的隔绝。被囚在铁栏内的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勇猛、尊贵的猫科动物,是动物中的王者,在种处境下,一般的浪漫主义诗人象初中教材中牛汉的华南虎则以“怀念山林”、“向往自由”或“反抗囚笼”这类传统方式来展开诗篇,华南虎是真正的落难英雄的形象,但它“威武不能屈”,而可怜可笑的是囚笼外的观众,然而里尔克没有落入窠臼,而是对豹的生存处境进行了一种“反讽”式的描述。在里尔克的笔下,豹子徒有一种“伟大的意志”,它的意志与它那永无休止而又盲目、乏味的“力之舞”,造成的只能是自身的“昏眩”;它那透过四肢的“紧张的寂静”,到最后也只是“在心中化为乌有”最终可悲可笑的是豹子自己。所以说豹体现出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式的对人的存在的荒谬性的理解,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通感“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官能交错”和词语的炼金术,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线以及现实与梦幻的界线打破,使各种感觉在心灵的作用下相互勾通,以此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秋天里“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中“饱食”是诉之于味觉,“稻香” 则是嗅觉的感受,作者在这打通味觉与嗅觉的界限,使秋天不仅可闻,而且可尝。“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中 “满流”是视觉感受,“香与热”是嗅觉与触觉的结合,三种感觉交汇,让人们对夏天有一个立体的回忆。互文“互文性阅读”。“互文性”一词出自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它文本“织成”的,都包含了其它的无数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文学的“互文性”不仅是关于创作的,还是关于阅读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本读解:必需通过“互文”来理解文本,因为文本是不自足的,它所隐含的意义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参照、相互指涉、相互引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理解或是得到充分的揭示。诗歌的意义,有时只有同无数个文本联系起来后才能呈现出来。它激发读者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读”其它无数本书。这就是所谓“互文性阅读”。我们教诗教文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教学生一种阅读能力,一种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阅读能力。像我们学过的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源出诗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它使这首秋天现代诗歌产生了一种悠远的古典美 ,而在铺陈一系列秋天的意象之后,作者那点题似的收束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与天净沙 秋思 中“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式何其相仿。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循环句式是受苏联诗人沃兹聂先斯基戈雅一诗的启发。原诗:“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我是戈雅!”曲喻:英国玄学诗派所谓曲喻,与佛经里的所谓分喻,实际上同是一种修辞手法,即两物相比。如雪山比象,这是一般比喻;象有尾牙,因此也比山有尾牙,这是曲喻。用满月比面,这是一般比喻;面有眉目,比月也有眉目,这是曲喻。在山的那边“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零分!山可以比人,人有铁青的脸色,于是山也可以铁青着脸。“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人可以比作花,人有寂寞会憔悴,因此,花也可以“寂寞地憔悴”。综合前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诗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只要我们加强诗歌理论的学习,努力培养自己解读现代诗歌的能力,就可以成为现代诗歌的驾驭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成绩增长点。参考书目: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杜霞叙事学概说王国维人间词话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