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2885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时检测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xx年广东六校高三二联)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xx年广东六校高三联考)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xx年广东揭阳高三期末)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4(xx年广东茂名一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5 右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 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C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D该设施始见于明代6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7(xx年广东六校高三一联)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8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喜欢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9(xx年广东广州高三期末)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居民仍有宗法观念铸造业兴盛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民重视风水A BC D 10(xx年广东汕尾高三一模)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的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11(xx年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12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清)苏州府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唐朝、北宋三朝南北人口比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人口占全国比例西汉2 470 68519.80%9 985 78580.20%唐朝3 920 41543.20%5 148 52956.80%北宋11 224 76062.90%6 624 29637.10%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財富,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陆游渭南文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2)材料二中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所说“故都”指何地?请简述你的理由。(3)材料一、二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哪一观点提供了证据?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寻找证据说明这个观点?列出视角及有关证据。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选择题1(xx年广东惠州四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这表明他()A肯定“工商食官”政策 B肯定“重农抑商”政策C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 D否定小人物的社会作用2(xx年广东茂名一模)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材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3(xx年广东广州一模)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A限制经营场所 B奉行“重农抑商”C商业空前繁荣 D重视监管商业4(xx年广东深圳一模)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右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5(xx年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并没有“银法”(即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6(xx年广东惠州二次调研)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7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8史记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9右下图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海上丝路”奖牌背面。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商埠、港口,有两千多年的贸易史,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奖牌背面设计以中国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如果你是一位亚运会的志愿者,要介绍广州有关的主题史实正确的有()A在唐朝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B鸦片战争前严禁对外贸易C天津条约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D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强调对外出门10(xx年广东江门高三调研)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11(xx年广东东莞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12(xx年广东汕头高三质检)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 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了“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的现象。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4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文明的解析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清)吴江县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必修经济成长历程第八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5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故选D项。2C解析:材料反映来了客人后,农村家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招待,本质上反映了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3C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省份,遍及南北,可知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4B解析: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所以才会引来限田、均田的争论,故B项正确。5C解析:图片反映的灌溉工具水转是翻车,它利用水力作为动力,将水提到高处灌溉农田,故C项正确。6B解析: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在汉代就出现了,排除A项;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D项说法错误。故选B项。7B解析: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C项过于绝对,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8D解析:元朝时期棉花大量种植,由于其具有的价格便宜,产量大、棉纺技术提高等比桑蚕业具有的优势,因此导致桑蚕业生产趋于萎靡。故选D项。9C解析:从“祖庙门前”“玄武神前不宜火炎”可以判断材料与祭祀先祖有关,正确“多建铸造炉房”说明正确。从“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可知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含的选项。10A解析: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而官营水平最高。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所以容易导致技术失传。11C解析: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的瓷器主要销往欧洲,选C项。12D解析:从材料数据看,工场主和雇工的比例相当高,这说明手工业者已成为“某地区”人口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苏杭地区。13(1)材料一指的是丝,材料二变为棉。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大大提高。14(1)西汉时期,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到唐朝,南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依然略逊于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北方。(2)观点:北宋时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依赖江南地区,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故都”指开封。依据:因为陆游是南宋诗人,故其所言“故都”指开封。(3)观点:经济重心南移。农业视角:各地区耕地的开辟、南方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桑蚕业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商品经济视角:民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手工业视角: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的发展。第16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C解析:汉代重农抑商,司马迁为春秋以来的大商人立传,是对商人贡献的认可,即肯定商人的社会价值。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不当。2D解析:主题是“大唐长安商业”, 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而形成的市,与主题不符合。3D解析:材料大意为依照法律规范市场上度量衡标准,并对私自制造并使用不规范度量衡而产生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D项正确。4C解析:由材料中的“真花银”“出门税”“行商”可知,当时政府对行商进行管理并征税。故选C项。 5C解析:据材料“没有银法”到“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可以推断出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这对于白银的货币化肯定能起到推动作用。6C解析: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7A解析:“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说明手工业者内部出现分化,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必需的劳动力要素已经具备。故A项正确。8D解析:材料大意是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据此本题选D项,司马迁认为农工皆本,经济民生。9A解析:B、C、D三项说法错误,广州一直是清代的对外通商城市;广州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广州不属于经济特区。10A解析: “厚来薄往”体现了古代中国存在的朝贡贸易,“市舶使”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故选A项。11D解析: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清代闭关锁国,唯有广州一口通商。12A解析:“木乃伊”“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这些形象的比喻说明,传统中国社会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下停滞不前。13(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答出三点即可)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特点:发展缓慢。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并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等。14(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3)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4)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