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219640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动物免疫学-变态反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一、概念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特征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二、分类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第一节型超敏反应,特点,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发生快,消退亦快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家族史特应症(atopy)特应症个体(atopicindividual),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一)抗原(二)抗体-IgE(三)IgEFc段受体(FcR)(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嗜酸性粒细胞,抗原,呼吸道花粉、真菌孢子、尘螨排泄物、动物毛皮屑皮肤或血液昆虫毒素、化学物质等肌肉或静脉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消化道牛奶、鸡蛋、鱼、虾、蟹,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IgE吸附肥大C、嗜碱粒C表面,即致敏(半年至数年)2.释放介质(激发)阶段同种变应原再次刺激机体,与细胞膜上的IgE结合,变应原能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致胞膜上FcR1同IgE桥联移位,变构,细胞即被激活,细胞脱颗粒(数分钟),释放原发介质、继发介质、生成激肽。,3、介质发挥效应阶段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粘膜腺体分泌增加,局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变应原不同,侵入途径不同,表现也不一样。(例如:肠、呼吸道、全身),Bcell,MHCclassII,TCR,B7,CD28,CD40,CD40L,cytokines,IL-4,ActivatedBcell,PlasmaCell,IgE,PlasmaCell,Mastcell,Granules,FcRI,IgE,IgE,IgE,Sensitizedmastcell,Allergen,(1)平滑肌收缩(2)血管扩张(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三、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胃肠炎,交感性眼炎,皮肤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四、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二)急性脱敏治疗(acutedesensitization)(三)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desensitization)(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和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2)缓激肽拮抗剂-水杨酸(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第二节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特点,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2.抗体-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二)损伤细胞机制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作用,MechanismsofTypeIIhypersensitivity,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抗原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异嗜性抗原,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血细胞减少症(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1.临床特点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2.发生机制,第三节型超敏反应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特点,由IgG、IgM类抗体介导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一)抗原可溶性抗原(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四)组织损伤特点,抗原内在抗原变性IgG,核抗原外来抗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生物制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先决条件形成IC的大小抗原抗体的比例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大分子IC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IC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中等分子IC组织内沉积,抗原或抗体过剩形成小分子IC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形成大分子IC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形成中等分子IC,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活化补体,产生C3a、C5a,募集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释放蛋白酶类,组织损伤,形成微血栓,活化血小板,活化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缺血坏死,充血水肿,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1.补体的作用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5a受体结合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组织损伤特点血管扩张、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马血清家兔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2)过敏性肺炎,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血清病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4.类风湿性关节炎,Serumsickness,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IgM类),形成IC,沉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第四节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特点,反应发生迟缓(48-72小时达高峰)T细胞介导,抗体和补体不参与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重金属、常春藤毒素、三硝基苯酚、化妆品、染发剂化学物质2.效应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二)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三)移植排斥反应(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结核,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结膜皮肤炎,小结,超敏反应的特点1.I、和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2.补体参与、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