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1768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为1-30题,每题1.5分,共45分,第卷为31-33题,共55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019年高二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仁”的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 B C D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反传统、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 BC D5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6xx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7.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 A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9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有人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0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11.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国旗,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理念 B民权主义价值 C民生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内涵1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继承与发展A B C D13.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魃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毛泽东当时在这篇文章中对陈独秀特别推崇的原因在于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创办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A. B CD 14.中国近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封建思想的堡垒再也坚守不住了,对其解体起重要作用的是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途径的发展A. B. C. D. 15.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A.抵制帝国主义武力威胁,打破大国核垄断,增加国防力量 B.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 C.增强国防力量,形成中、美、苏“三足鼎立”的对峙局面D.加强同不结盟运动的联系,对抗美苏两极格局的严重威胁16. 慈云桂七绝银河颂云:“银河疑是九天来,妙算神机费剪裁。跃马横刀多壮士,披星戴月育雄才。”这首诗所描述的我国的科技成就是A.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产 B.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 D.基因工程技术不断进步17.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18.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第一次论证了人生而平等的理论C.代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19.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主要是因为它A.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 B.激烈地攻击了基督教的教义,体现了人性的尊严C.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正面提倡“人性”“人道”D.提升了人性的高尚,标志文艺复兴运动向雅致发展20.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21. 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他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看来,当时法国人最需要打破的“枷锁”是A.神灵和自然的控制 B.基督教的神学束缚 C.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 D.理性和知识的权威22. 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认为:“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A.“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D.“只有君主才有权力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23.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中认为,“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C.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24.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的画家最符合出版社的心仪 A B C D 25.2010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以全票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有( )由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剧种 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期A B C D26. 在中国近代前期“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的事件时有发生。下列事件的结果能反映该现象的是A. 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民主主义革命27.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B、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中国称霸世界梦想的实现 D、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8.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提噶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29、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世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两弹一星”;“神舟七号”;杂交水稻南优2号;“银河号”巨型计算机;克隆技术;A、 B、 C、 D、30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1(局部) 图2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题号313233总分得分 第卷 (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5分。其中31小题18分,32小题20分,33小题17分)31.(18分)儒家思想的演进和变革是中国思想界一大奇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的学说带有的鲜明的神学目的论、循环论和宗教的色彩,无疑播下了谶纬迷信和宗教化的种子,更是以往任何某个单一的学派所没有的。所以,这是一个专门为适应大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而综合“六艺之利”和“孔子之术”,再加上个人杜撰和臆造所精心炮制的,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无”“新”的,带有明显的神学和宗教色彩的,庞杂的理论体系。(1)材料中“他”对对儒学做了怎样的改造?(2分)改造后儒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封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黄宗羲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当时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因素有哪些?(3分)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材料三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其经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值得我们不断追问。尤其康有为的思想转变以及他晚期的保守倾向,已经形成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教训。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的一面都是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内容,而西方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已经形成普世价值;相反,凡是他想创造自己体系的著作,作用都不太大,比如新学伪经考,甚至大同书,其价值并没有一般学者认为的那么高。(3)康有为在其著作中是怎样刻画孔子形象的?(2分)由此看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2分)材料四 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家店”。此后,这一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传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其实际含义是要打倒孔子、儒学、后儒和礼教。(4)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口号。(5分)32.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理论同盟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思想理论?(2分)这一思想理论对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请概述其具体表现。(6分)材料二 实践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2) 材料二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2分)这一理论实践和材料一的实践有何本质区别?(2分) 材料三 创新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就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小范围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在我的记忆里,毛主席在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 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3)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说明;(6分)并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4分)33 (17分)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的言论: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卢梭: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材料四 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卢梭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1分)该运动的核心思想和材料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2分)谈谈欧洲17世纪18世纪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2分)(3)据材料三,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学说?(2分)指出这一学说在西方政治理论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用。(2分)(4)材料三体现了卢梭的什么思想主张?(2分)这一主张在欧、美近代历史上起了怎样的进步作用?(4分) 历史参考答案 (3)思想:三权分立。作用: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4)思想:主权在民。影响:彻底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