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1490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一、(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注】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答: (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答: 二、(xx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池阳道中李 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4分)答: (2)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4分)答: 三、(xx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3分)(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5分)四、(xx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3分)(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五、(xx山东省淄博市高三5月阶段性诊断考试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山中 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1)请分析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4分)(2) 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4分)六、(xx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挼:形容江水的清澈。兰桡:兰舟。妃:指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1)“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3分)(2)“遥闻妃瑟泠泠”句中的“遥闻”该如何理解?(3分)(3)请简要赏析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分)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B)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拟人,比喻。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从“催”字可知拟人,从“丹青”可知比喻。至于开头的作用,只要写明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即可。(2)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下阕三层,表达出三个方面的感情,理解大意,抓住关键词,正确提炼即可。“对功名的绝望”若答成“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归隐的向往”亦可得2分;“对未来的忧虑”若答成“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明日前程的迷茫” 亦可得2分;“对现实的激愤”可答为“不满”。【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二、(1)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解析】抓住主要诗句,进行分析。(每点2分,内容和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情感鉴赏题要(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2)示例一:词句好。(1)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2)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 示例二:诗句好。(1)更简洁凝练,纯用名词,不事修饰,留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2)更含蓄隽永,无“寒”而寒自见,因为有“霜”,无“晓”而“晓”自明,因为有“月”与“鸡声”。(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观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者简介,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因李建成日渐骄纵,李纲奋而辞职。李世民即位后,李纲又出山担任李承乾的老师。贞观五年逝世,有子李少植,孙李安仁。这首词的上片,“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但词句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他把诗人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下片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三、(1)由江到湖,交待词人行踪,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诗人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既交代了行踪,也引出洞庭美景。【思路点拨】这类题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愉悦之情。头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波纹荡漾则为“纹缬乱”,跃出水面之鱼才会“双尾玉刀明”,自然有“动”。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表达出作者喜爱流连自然界的心态。【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此题已明确“动静结合”,故只要结合诗句分析何为“动”何为“静”,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即可。【思路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四、(1)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意象“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解析】下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了“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评分建议:答对1分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3)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评分建议: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得4分;如答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等不得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从描写手法上,从结构上,从炼字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去分析。五、(1)此诗描绘了一幅山行图,(1分)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的秋意,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解析】本题提问很明确,“分析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属于意境型题目。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其特点,“溪水”清浅,故而可见水底的“白石”,山中“红叶”稀少,可见应是凋零,天气寒冷,山岚翠色;然后依据所写的景给这幅图命名,一般抓住季节地点行为等等,这是幅山行图;紧跟着描绘画面,最后概括画面的特点。首句写山中溪水,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2)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黄叶”是动态的;(2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解析】首先审题,审明方向,审出要求,本题的要求是两首诗歌中“叶”的不同;然后到两首诗歌中找到写叶的句子,抓住诗句中“叶”的特点,再结合诗人的感情来分析。第一首诗中,“天寒红叶稀”,“叶”的特点是“稀”,这是静态的画面,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第二首诗中,“山山黄叶飞”,“叶”是“飞”,这是动态的画面,“黄”是其色泽,这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同时结合诗歌中的情感“悲”,更给人一种悲伤之感。六、(1)清寒(冷)、幽静。孤独、悲凉的心情。(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解析】注意描写的画面特征: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考虑情感时注意联系作者的遭遇。【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2)远远地听到(1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鉴赏评价)。【解析】特定的时地,往往触发词人的历史联想,本词便是联想到娥皇女英的典故,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3)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或化用前人诗句1分,自然、贴切,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鉴赏评价)。【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结句写景,依然是为抒情服务。了解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完成此题。注意,以景结情的妙处之一在于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思路点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