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210317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章末检测(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2、3、6、74、13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5、810、1214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911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根据现代达尔文主义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B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隔离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2.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是 ()。A.高频率的基因突变B.各个种群的地理隔离C.一个很小的独特的群体从最初的大种群中分离D.行为的、地理的、基因的或其他可以避免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的屏障解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阻碍种群基因交流的生殖隔离的形成,它包含行为的、地理的、基因的或其他可以避免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的屏障。答案D3.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A.变异 B.遗传C.地理隔离 D.生殖隔离解析美国东部和西部有不同种的棉尾兔,可以看出在棉尾兔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导致它们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所以起重要作用的是地理隔离。答案C4.(盐城摸底)下列能表达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的图解是 ()。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答案A5.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致使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全部原始材料B.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C.该种群若干代后,控制长尾羽的基因型频率会增大D.该种群中的长尾羽鸟(C类)与短尾羽鸟(A类)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鸟种群进化的原始材料不仅仅来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还可来自其他可遗传变异如染色体变异等。答案A6.下列事实对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提出挑战的是 ()。A.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大多无翅或翅异常发达B.人类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反而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C.在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有多种生物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形成的D.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很多,不同的基因很少解析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生物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均经历长期自然选择逐代积累,故该理论无法解释多种生物在短时间内“突然形成”的事实。答案C7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可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解析图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答案BC8.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然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正确的是(多选)()。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解析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使生物不能自由迁移、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了新物种,因此分缸饲养属于地理隔离。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这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只是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已。答案ABC9.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1%2% B.8%8%C.2%10% D.2%8%解析Xb的基因频率为20%,则雄性果蝇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为20%210%;Xb的基因频率为20%,则雌性果蝇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因雌雄果蝇数相等,故在果蝇种群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22%。答案C10.如图表示自然选择对3个麻雀种群作用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图中过程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类型的保存B.过程可表示通过选择保留中等体型的麻雀的过程C.过程最容易产生新物种D.过程可能导致某些基因丢失解析过程均表示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过程中曲线的变化可看出,通过选择保留的是某种性状的中等表现型,如横坐标为不同体型大小的麻雀,则曲线表示保留的是中等体型过程;过程中曲线的变化表示生物朝不同的方向进化,易形成新物种;过程中曲线的变化可表示种群中某种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选择而被保留下来,若被保留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则其等位基因就会通过淘汰显性类型的个体而丢失。答案BCD11.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解析从图示可以知道,AA的繁殖成功率最低,因此,A的基因频率将不断减少,AA将不断变少。而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a的基因频率将不断增大,aa将不断变多,Aa的基因型频率将界于AA和aa之间。答案B12.据研究,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代大气的成分大不相同,在完成原始大气向现代大气演变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养型细菌 B.蓝藻C.异养型细菌 D.绿藻解析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无氧气。自蓝藻出现后,自然界开始有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促进了生物的进化。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13(18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_。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2)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_。A气候变化 B化肥使用C耕作措施变化 D除草剂使用(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4)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_。A无敏感性个体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C无抗药性个体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5)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述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_(多选)。A机械除草 B除草剂交替使用C人工除草 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1)由题中信息可知,这里的“生物类型”是指具有不同遗传多样性的生物。(2)(5)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抗药性杂草类型数量增加;在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较少;欲清除抗药性杂草,可通过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等方法实现。答案(1)C(2)D(3)B(4)D(5)A、B、C14.(22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该来源为生物进化。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哪个种群?,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作用。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2)突然出现的新基因一般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从而说明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地理(生殖)隔离。(4)两个种群中,种群1中基因型为AA的黑色个体明显比种群2中多,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这样的环境对甲虫起到了选择作用。答案(1)基因(2)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3)基因交流地理(生殖)隔离(4)种群1选择得分要诀本题的得分要诀是:首先要明确等位基因在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存在某些特殊性,题中A基因个数的多少决定甲虫体色的深浅程度;其次答题时需要完整地理解题干情境;另外,识图时要注意各种基因型甲虫的个体特征,用适者生存的原理思考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B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54、6、713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2、3、10、11、129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8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人为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突破了自然生殖隔离的限制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解析转基因技术遵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融合后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人工诱变属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现代生物技术和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使生物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C2.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种群内,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喙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但是取食速度较慢。19761978年该岛一直未下雨,引起地雀种群数量、食物组成变化如图所示。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平均增大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的B.若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杂交实验C.1978年出生的地雀喙增大的原因是食物中大而硬的坚果比例上升D.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喙小的基因频率相对有所增加解析因喙小的个体只适于食用小坚果,而食物主要是大坚果时,有利变异是喙大的。要证明喙的特征是可遗传的,还应做杂交实验,若杂交后代仍出现相应特征的喙,则说明其是能够遗传的。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出现变异性状,其是否会通过选择保留下来取决于环境条件,即坚果的大小。答案D3.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地雀 物种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生物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的进化过程的正确解释是:进化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形成的。那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为在不同群岛上(地理隔离),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不过这种物种的进化十分缓慢,往往需要成千上万代才能实现,而不是很快形成新物种。答案B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某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解析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来农药的药效不如刚开始效果好,主要是害虫有抗药性个体存在,农药对其进行了定向选择,害虫在产生的后代中,这种抗药性得到积累并加强。答案ABC5.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A.生存斗争 B.自然选择C.生物的变异 D.遗传漂变解析中性学说认为,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当随机漂变的突变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差异,此时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导致表现型进化。答案D6.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克隆多利羊解析(1)根据物种的概念: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准是新形成的种与原来种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已形成了新物种,否则还没有形成新物种。A项中,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属于一个物种,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则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B项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若未突破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C项中骡子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项中多利羊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其遗传组成基本不变,仍属原来的物种。答案A7.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解析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两种群的物种成为了两个物种,故A错误,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的突变有关,故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源自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故D错误。答案B8.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解析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的基因频率是62.5%。答案B9. (2011本溪月考)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解析药物剂量越大,作用效果越好,可排除C、D两项。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会有所降低,故B正确。答案B10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遗传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与多种多样的生活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物种的形成不但使生物类型增加,也为新的生物类型提供了进化的起点,从而使生物的多样性有更大的发展潜力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D生存条件改变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的物种,进化的可能性就越小解析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强,面对“变化”越能从容“应对”,进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答案D11有关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B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少C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D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少解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它们的生活遗迹。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的过程中发现,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那就是: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答案C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解析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生产者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是细菌种群中_。解析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抗生素的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其杀菌能力越强。用抗生素处理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得分要诀本题的得分要点是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越好其抑制细菌生长的范围就越大,即内圈面积越大。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体现在杀死无抗药性的细菌,留下具有抗药性基因的细菌。14(20分)PDRAB菌(全抗性鲍氏不动杆菌)是由滥用抗生素而出现的一种无药可治的超强细菌,感染者死亡率极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该菌抗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_。(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的结果,其实质是_。(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抗药性性状由细胞质中的质粒控制,其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由于细菌个体突变频率很低,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所以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细菌耐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的过程。在抗生素的自然选择作用下,不抗药性个体被淘汰,细菌往往很快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通过杂合子,一代一代遗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需要很长时间。答案(1)基因突变(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3)定向选择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