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59)(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8561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59)(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59)(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59)(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课时作业(59)(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天津河西期末调查)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A宣告了中国禁烟运动的彻底胜利B遏制了毒品泛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D中国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抗日战争的意义。答案:C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战争起因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侵略性战争。费正清在材料中将鸦片战争说成是由于“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情形下发生的战争,抹杀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殖民侵略战争的实质,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与C项观点相反;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C3(xx兰州一中期中考试)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朝政治腐败C鸦片走私利润丰厚 D英国国内市场的不景气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把矛头指向地大物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队废弛的中国。故选A项。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是表面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4(xx江西吉安三校联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危害,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抓住材料中的信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这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材料后面是指日本商品在华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这样造成最大的危害无疑是把刚刚发展的中国民族工商业与外资企业放到不平等的位置,挤压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答案:C5(xx福建六校模拟)“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不畏强暴的精神 团结一心的精神敢于造反的精神 抵御外侮的精神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这首诗体现了三元里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精神,正确。而敢于造反与反击外来侵略无关。答案:C6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材料体现了义和团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中国人民对清政府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主张革命的人越来越多,选择D。答案:D7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次事变,这一谬论化为了关东军的实际侵略行径()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即满蒙地区。答案:A8(xx河南三门峡调研)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根本利益D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解析: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信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A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D项说法错误。答案:C9(xx北京海淀期末考试)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是()A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中国D正面战场抗日进入高潮解析:本题考查抗战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38年秋,随着广州、武汉的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1931年,C项不符合史实,D项1944年。答案:B10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知识,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解析:根据材料“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信息,可排除B、C、D,B、C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的会战,八路军没有参加;D百团大战是由八路军单独发动的。本题选A,平型关战役是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两党紧密配合、团结作战。答案:A11(xx福建四地六校联考)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方法论有关问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最具说服力的是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日记、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本题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D项。答案:D12(xx江苏扬州调研)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xx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材料四央视网报道:中国盐城舰首次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提供海运护航,这是中国海军战舰第一次赴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也是中国第一次为化学武器销毁提供运输服务,因此意义重大。(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2)针对材料二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4分)(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即可,而原因要回归课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总结。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读出吴元炳建议清政府创建海军,加强海防,因此要联想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创建海军等。第(3)问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要从材料中去寻找和概括,根本原因应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方面作答。第(4)问作答时千万不能忽视材料四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因此要从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海防对比角度思考。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加强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修建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并成立海军衙门。(3)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本毁坏,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4)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赴地中海执行联合国决议,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日益强大。14(xx山东省临沂市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4分)(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6分)(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蒋介石1933年谈话,体现了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第(2)问综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首先蒋介石仍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一方面若和谈不成,中国政府将坚决抗战;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蒋介石、毛泽东都主张进行持久抗战,蒋介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主张,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现状。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