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诗歌的语言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7811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诗歌的语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诗歌的语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6课时 诗歌的语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诗歌鉴赏,第五节诗歌的语言,2017高考,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准确鉴赏诗歌的语言。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诗歌、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本考点表述为:古典诗歌语言的赏析,考纲要求,中国古典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考纲解读,1【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考题导引,【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题导引,(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题导引,2(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考题导引,【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解析】前两句诗的意思是: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春蚕嚼桑叶的沙沙声。由此可以体会“嫩”的感觉。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题导引,(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分)【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解析】“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北海”“朝阳”这两个景物意象,显得很开阔;携书佩剑,自然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这些意象和装扮的描写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题导引,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诗歌鉴赏的热点,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其中炼字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赏析诗句”主要考查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有特殊句式的语句;比较哪一句更好等。语言风格类试题,设题方式一般是给出风格特色,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分析。从近年高考北京卷来看,鉴赏诗歌语言的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渗透在赏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诗歌思想情感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规律解密,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历年高考鉴赏语言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鉴赏语言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鉴赏语言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方法指导,4炼字类题目常见题型:(1)炼动词。例: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方法指导,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2)炼形容词。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方法指导,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3)炼数量词。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5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例2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例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方法指导,【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2)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3)掌握解题思路: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方法指导,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掌握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的妙处。(5分)【答案】“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2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2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方法指导,【解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紧”字在句中的意思;看“紧”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紧”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6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A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B宾语前置。,方法指导,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C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D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方法指导,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E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F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等。(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方法指导,(4)掌握一般答题步骤:简析句意,明确手法。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病后登快哉亭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1)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答案】秋风发上生(1分)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方法指导,【解析】此题第一问,可从诗句中找出与李贺的“秋风白”相类似的诗句即可;解答第二问,可结合着结合着这句诗的含义,从其渲染的氛围及烘托的诗人情感角度分析作答。“秋风”萧瑟,渲染的是凄凉的气氛,自然烘托的是诗人的凄冷的心情。7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1)了解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2)掌握解题思路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方法指导,例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6分)【中吕】山坡羊闺思张可久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0,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注解】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1)这首元散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赏析。【答案】末句引口语入曲,通俗而传神。(1分)将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l分【解析】赏析散曲的语言特点,要结合着语言特点的常用特点:平实质朴、朴素自然、清新明丽,含蓄清雅、幽默讽刺、形象生动、口语化、运用叠词等,答题时,要结合着散曲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例如,“呸”一词,运用了口语,不仅起着通俗传神的作用,而且对表现主人公的情绪极为生动形象。,方法指导,1(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上学期周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3)试分析诗中“未”“犹”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练习提升,2(2016届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注: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梁州:此指汉中。益州:此指成都。泸: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朱离:同侏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效乃:桨橹声。(1)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练习提升,3(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2)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4分)(3)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3分),练习提升,4(2016届山东德州市高三下3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宫词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2)这两首诗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练习提升,1(3)【答案】“未”,落花遍地家童却听之任之(1分);“犹”,莺啼声声山客却酣眠不起(1分);描绘了平和安逸,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表达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调(1分)。(每点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对所在的诗句进行理解,最后要紧扣其表达效果,也就是在表达诗人心情方面的作用。“未”,落花遍地家童却听之任之;“犹”,莺啼声声山客却酣眠不起;描绘了平和安逸,顺其自然的生活状态,表达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调。【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2(1)【答案】“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解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炼字,根据诗句含义可知,“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3.(2)【答案】“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简单,用不着世俗的客套,兄妹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十分感人。(2分)“昏昏”可见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快干,灯火昏暗,仍顾不上休息。烘托了人物情感,营造出将别的伤痛氛围。(2分)【解析】题干要求“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3(3)【答案】尾联妹妹问兄长答,语言自然传神(1分),全诗将相逢情景娓娓道来,语言浅显寻常又真挚亲切,富有生活气息。(2分)【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质朴自然。【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4(2)【答案】白诗语言浅近,(1分)全诗不事雕琢,“红颜未老恩先断”又直抒胸臆,点明宫人难以入眠的原因;(1分)顾诗委婉含蓄,(1分)用环境的清幽来曲折地表现出宫人的情感。(1分)【解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大意。白诗中作者直抒胸臆,语言浅近;而顾诗则委婉含蓄,诗人的感情并未直接点出。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答案,1加强古典诗歌阅读和积累,熟悉各类诗歌的语言特点。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