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20564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 xx浙江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国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作用及商鞅的结局。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所属派别、商鞅变法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商鞅的评价。材料二反映了反对者对商鞅变法的否定以及商鞅的结局。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进而从政治制度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分析法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不见德不知义”“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可推知商鞅变法重视严刑峻法、轻视道德教化;从材料一中“残伤民”可推知商鞅变法加重了对百姓的压榨,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推知这是在商鞅变法中利益受到侵犯的奴隶主贵族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的原因。 答案:(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与压迫。2. xx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与魏晋法律的相关问题。第(1)问,材料中“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说明法律根据需要发展;“共20篇、620条、27600字”说明对法律进行了简化;“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说明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说明法律强调等级伦理制度。第(2)问,“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说明西汉时儒学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儒家学者开始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说明儒家的等级尊卑思想影响到魏晋法律的实施。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师说高考仿真练习1. xx江西南昌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归纳能力。第(1)问,首先应该明确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的含义,然后从行政、经济、军事等角度归纳措施。第(2)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列举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据所学可知,愚民是使人民愚昧无知,应列举其文化专制政策;辱民就是侮辱人民,让人民没有尊严,从而尊崇权贵,敬畏皇家,故这方面应列举的是严刑峻法;穷民就是使人民贫穷,此项应列举商鞅经济上与民夺利的相关措施。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峻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推行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竣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 xx遵义航天高级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的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材料二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无常,长期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1)根据材料一回答,羁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解析: (1)从材料“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可以得出羁縻政策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或者回答:笼络控制),也可以得出羁縻政策的意义。(2)从材料“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可以归纳出明清改土归流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加强中央集权是明清改土归流的根本目的。答案:(1)实质:以土官治土民。(或者回答:笼络控制。)意义:维护边疆安全、国家的统一,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边疆的经济文化的交流。(2)原因:国家实力强大、西南地区土司统治残暴、战争频繁、阻断交流、不服中央、势力强大。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