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20392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对应学生用书P49P50 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只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3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回音壁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应用的科学原理是(D)A声音的反射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能在墙壁内传播DA和B都对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是为了(C)(第4题)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C)6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2秒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距离是(设声速为340米/秒)(B)A680米 B340米C170米 D17米7一般来说,影院、剧院的四周墙壁都做得凹凸不平,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A)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C仅仅为了装饰 D以上都不对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得出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从空气传播到水中,声速将变小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和将两张课桌隔开,一位同学分别在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敲一下,另一位同学在两种情况下贴着另一张桌面听到声音的时间不同。(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乙。(2)甲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丙实验说明了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快。【解析】甲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乙实验音叉接触水面后溅起水花,说明音叉正在振动。丙实验中当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将两张课桌隔开一段距离后听到的声音是由固体和气体传播的。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C)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本题以真空能否传播声音为背景,要考查的不是这个实验的结论,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要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就需要对实验中的“真空”和“非真空”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完好的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而已经漏气的瓶胆夹壁中进入了空气,不再是真空。11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20100102030声音速度(米/秒)318324330336342348(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空气中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写出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39米/秒。(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空气中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在低温的环境下,声速小。12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2)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上(填“上”或“下”)拐弯了。(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下(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4)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因为70160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解析】(1)由题中信息可知,晴天中午,上层与地面附近相比,温度低(空气密度大),声音向上拐弯传播,走的是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2)沙漠地面附近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声音向上拐弯传播。(3)诗中的夜晚,地面附近降温比上层快,客船处的温度比寒山寺低,钟声向下拐弯传播。(4)在70160千米范围内听不到爆炸声,说明声音向上拐弯传播了,故此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