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 第2章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1361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 第2章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 第2章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 第2章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节曲径通幽,别有洞天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2014重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2(2014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3(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_【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1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2考点剖析“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新课标卷考查的热点,近五年的高考中每年或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该考点。而且就全国的情况而言,该考点也是考查热点,2014年全国共有9套高考卷考查了该考点,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高考出现该考点考查的几率是相当大的。所以在一轮复习时,同学们要重视该考点的练习训练,要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3命题规律(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联、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联、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规律: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的,可写一到两个。(3)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一、修辞手法类【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蓝靛,蓝色染料。,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答:_【答案】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比拟,如说新月“学”扇。,【整合点拨】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解题步骤(1)点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结合诗(词)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词)中是怎样运用的。(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1)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答:_(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空比成镜子,把白鸥比成雪花。这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首句寂静的秋江增添了生气,又是沟通江上景与心中情的桥梁。(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请求柳树系住垂钓的扁舟,使“我”从此“不别”故乡。在古代诗歌中,“柳”总与“离别”有关,而诗人在这里不落窠臼,把“柳”与“不别”联系起来,构思巧妙,立意高超。,二、表达方式类【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摇落:零落。,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注】竹坞: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水槛: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答:_【答案】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整合点拨】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物、人)抒情、用典抒情等。,解题步骤(1)指出运用了哪种描写或抒情手法。(2)怎样运用这种手法。(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_【答案】(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或: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三、表现手法类【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颔联历来是被传诵的名句,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_【答案】寓情于景。子规啼、三更月,触目伤怀。虚实结合。梦中归乡是虚,梦醒后子规啼唤、月光如水是实。衬托。以乐衬忧,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用典。“蝴蝶梦”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解析】题干已暗示“联系诗歌内容”,首先自然要整体把握诗的主旨伤春思乡。颔联中,“蝴蝶梦”自是虚写梦境,而且很明显运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梦中归乡是乐,梦醒还是异乡是忧,以乐衬忧,运用了衬托。“子规枝上月三更”则是眼前实景,“子规”“月”都是能触动人思乡愁情的意象,作者将思乡愁情寄寓其中。,【整合点拨】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解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指出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等)(3)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首句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的艰险,次句“花柳帝王城”,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更加深沉。,四、结构技巧类【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注】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天台: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赤城: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整合点拨】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解题步骤(1)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2)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如何辨析古诗词鉴赏中六种最易混淆的表达技巧?,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答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两诗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这点不难看出。白诗先写柳自身之美,再写环境之差;李诗先写春日得意,再写秋日零落,显然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在答题时不仅要写出具体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说明。规范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用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比。,探究点一借代和借喻的区别1试指出下列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4)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6)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齿。(李白于阗采花)(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归园田居)【答案】(1)借喻(2)借代(3)借代(4)借代(5)借喻(6)借代(7)借喻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探究点二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2试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_(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_【答案】(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点拨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探究点三衬托和对比3试指出下列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_(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3)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答案】(1)衬托(反衬)(2)对比(3)衬托(正衬)(4)衬托(反衬)(5)对比(6)衬托(反衬)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