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9.1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3200549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9.1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9.1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9.1如何读懂古代诗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补上一课:如何读懂古代诗歌,提示:古代诗歌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来表达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然后才能准确答题。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来,咀嚼品味,领悟古诗本身传达给我们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读诗过程第一步: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李益的诗友。,这首诗的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答:_,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第二步: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有几点很关键。,(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等。,课堂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热官:有权势的大官僚。帏箔:帐幔和帘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2.抓住人、事、景、物、情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人”“事”“情”几个要素,其中,“景、人、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分类检索,找出意象,分析意境,并由此生发开去,领悟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读懂该诗,可分三步:(1)确定诗歌意象。这首诗通过碧空、月华、愁人、残菊、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意象,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意境。(2)分析各联内容。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视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中,“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衬托晚秋夜晚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霜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3)体味意境特点,分析主旨或情感。诗歌的意境、主旨或诗人的情感,都要从分析意象特征的角度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菊花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再如“衰桐”“寒井”“风吹白露”“衣裳冷”等等这些意象都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课堂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道上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注】卢生:据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叹息不得志,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梦”。,(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答:_,答案(1)通过秋声、古木、荒祠、潦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积水清冷的古道秋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借用卢生“黄粱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时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例如:(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5)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_(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_,分析:题目“早秋”点出了季节,从注释看,这是一首边塞诗。少数民族武装常在秋高马肥的季节进犯边境。第一句,“昨夜”紧扣“早秋”,“秋风入汉关”,意味着边境局势的紧张。,第二句,通过朔云、边月两个意象,渲染了低沉、清冷的氛围,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阴冷”的气候写得更加浓重。第三、四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第一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微课堂一刻钟考纲解读一、考纲展示2015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二、命题特点(1)考点分布广泛,主要有:概括景物特征。如2014年高考大纲卷要求考生概括“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比较两首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两首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要求考生分析“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要求考生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2)预计2016年高考,对景物形象的分析及鉴赏,仍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备考时,要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等。,五年高考(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_(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解析(1)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作分析。“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载书归”“林风透卧衣”说明邹明府担任县令三年,为官清廉,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行。(2)本题是炼字试题,对词语的赏析要放在诗句中乃至全诗中进行。第三联描写了途中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路上的大雪掩盖了人的踪迹。树林里寒风穿透了人的衣衫。“藏”的主语是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透”的主语是风,赏析时重点放在如何体现周围环境的特点上。,最美语文【诗词素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清晨,犬吠中随溪水穿过山村,柴门次第打开。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桃花在昨夜悄悄张开了花蕾,是不是和月亮偷偷亲吻过?每一片花瓣,都抿着一滴含香的露水。早起的村人经过,满园的花朵红着脸,欲说还休。树很青,溪很清,风很轻,春天很亲。叶片展开翠得透明的手掌,接受着阳光的洗礼。两三只麋鹿,睁着天真的眼睛,在密林深处进进出出,比白云更悠闲。日到中天,潺潺的流水依然哼着小曲,山上的道观,钟声杳然。山路幽幽,跟天空一样安谧。,道院红门紧闭。一丛野竹郁郁葱葱地掩映着山门,远山青中带黛,层叠在一起,没了层次。一线飞泉挂在后山上,泼成了一幅动感的水墨画。不食人间烟火的鸟,小小的翅膀滑过了天际。一切都是那么淡泊与高洁、宁静与安详。,寺院的道士踪影全无。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门了;也没有人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归家。他是卧在山崖边的哪朵云下,还是坐在溪边与山风对弈呢?这样的日子,真让人向往。怅然若失的诗人,斜倚在几棵松树下,人世间的恩恩怨怨,似乎已然淡去。就做一棵听风的松吧,在今夜,让月光来洗濯一颗世俗的心!,合作探究课时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很注重塑造形象,常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主旨,因而,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诗歌的形象具体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类型。,题点聚焦题型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就用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写法。后者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塑造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写法。,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例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答:_,【解析】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第一首诗,陈居士大醉清醒后,就到雨后的花园中寻找写诗的灵感;第二首诗,写诗人喜欢饮酒,因为忧愁时饮酒能够让人入睡;而醒来之后走出门外,在月色之中寻找诗意。第二步,分析人物描写。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第三步,概括形象特征。从陈居士喜欢饮酒的角度分析,这是他洒脱的性格使然,因为饮酒之后陈居士总是要写诗的;从写诗的角度分析,陈居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诗意,这表现了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答案】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方法点拨1.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口(1)从标题、注释入手,因为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2)由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如例1中诗人的“三日醉”“亭角寻诗”等行为,显露出诗人是一个洒脱文雅之人。,(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上太行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答:_,答案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飞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醉中感怀(宋)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代乐器。,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都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主要考查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前后对比分析。考生解题时要从全诗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点出人物形象前后的不同。诗歌前四句叙事,通过具体情节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做了鲜明的对比;早年连君王都记得自己的姓名,可见备受君王的器重和赏识;现在漂泊边城,飘零憔悴,做了个穿“青衫”的小官,且白发新生,“壮志未许”。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概括出抒情主人公前后形象的不同。,题型二:事物形象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首句“千锤万凿”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气魄。第三句“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常见提问方式:(1)某物象有什么特征?(2)某物象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某物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花斛三首右兰花杨万里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注】江蓠:古书上记载的一种香草。蕙: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耦: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题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尾联抒发了什么情感?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先,从右兰花的绽放环境“雪径”,花的姿态“偷开”“乱吐”,花的颜色“浅碧”“红”和受到处士的喜爱“名在山林处士家”等可知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的特点;其次,从诗中右兰花与桃李、江蓠、圃蕙的对比可以看出右兰花高洁的特点。尾联通过写右兰花不屑与江蓠、圃蕙为伍,抒发了作者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答案】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表现了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尾联借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级而不屑与之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的情操的愿望。,方法点拨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特点。,(2)提炼所写事物特征的词语,重点是抓住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等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如例2,抓住右兰花的绽放环境“雪径”,花的姿态“偷开”“乱吐”,花的颜色“浅碧”“红”和受到处士的喜爱“名在山林处士家”等,就可断定右兰花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的特点。,(3)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自然特点去透视作者赋予其的精神属性,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悟。如例2,把握诗歌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就可知作者借高洁的右兰花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2.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物象。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步骤二,析特征。综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特征,注意联系表现手法。步骤三,点情感。点明物象所寄寓的情感(诗人的理想、追求、品性等),课堂训练3.(20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答案(1)这两首诗都描绘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2)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4.(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答:_,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析针对诗句“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有两个答题点要注意:一是标点符号“?”不能忽视,反问之意,赞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炼概括,中心语是“高洁”。,题型三: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物景(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的“台城柳”。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分析画面和意境。,(一)考查意象类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3)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例3(2013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题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中的意象。考生要想准确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一方面要了解这三种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内涵,如“兰”“菊”都是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根据注释可知,“兰”“蕙”“菊”三种意象出自屈原的离骚,都是高洁的象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内容,不难得出“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操守。,(二)分析画面和意境(1)诗歌中的画面是指由一组意象组合而成的特定的情景,其考查重点在于要求考生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画面的内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就由“星”“平野”“月”“大江”等意象组合而成了一个星月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去的壮阔瑰丽的画面。,(2)意境含义。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其重点在于描述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与心境。(3)考查内容: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例4(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远看白云絮絮,缭绕小渚,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回答这个问题时应把握诗歌的意境,将这些景色的特点连接起来,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方法点拨1.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是由一组意象组成的,因而把握意境的特点,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是解题的关键。如例4,这首诗描写了“莓苔”“履痕”“静渚”“春草”“松色”“溪花”等意象,营造了幽静的意境。,2.注意想象,补充空白诗歌的简洁特征决定了诗歌在语言表达上会留下大量空白的特点。阅读诗歌就要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补充诗歌的留白,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句之外的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景物形象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分析手法,概括形象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诗歌多通过体现描写对象的动静、古今对比、虚实,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借助铺垫、烘托、照应等手法塑造形象。因此,概括景物形象特征时,就可以从分析具体的表现手法入手。4.把握景物,体会情感诗歌对景物的描写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还要点明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解答赏析诗歌形象题不容忽视的环节。,课堂训练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扬州逢李十二衍(明)袁凯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这首诗歌描写了两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年轻时饮酒欢聚的画面和年老时同床共眠的画面。,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浈阳峡(唐)张九龄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诗中描述了浈阳峡的哪些特点?请逐一列出。答:_,答案浈阳峡的特点有:峡谷狭窄而溪水幽深;秋天未到而峡谷中的水已生寒意;峭壁上林木茂密,遮蔽得峡谷的晴天也显得阴暗;峡谷中树木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峡谷两岸峭壁高耸。,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事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诗歌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外,均是作者对浈阳峡的具体描述。题目要求概括出浈阳峡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在读懂原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凝练的文字将其特点表述出来。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如“窈窕”一般指山深邃幽美,在这里不但指水深,还体现了山谷的狭窄;“溪深”自然是从水深的角度说的;“先秋冷”则指秋天未到溪水就已生寒意;“昼阴”是说峡谷因“重林”遮蔽即便是“山晴”也显得阴暗了;“五色”指的是“重林”中树木繁多且色彩斑斓;“千寻”指的是溪水两岸的“对壁”(也就是峭壁)极高。综合上述分析,将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答案。,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牧牛图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这是一首题画诗。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答:_(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_,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