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3200235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汉语史》第十四讲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史第十四讲,训诂源流,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一)训诂起源于先秦时期。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老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方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二)训诂萌芽和发展的动力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二、两汉的训诂:兴盛时期,(一)兴盛的原因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今文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光武中兴,形成五经十四博士的完整体系。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利禄之途。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春秋两家:颜安乐、严彭祖。,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记录尚书二十八篇。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释。汉武帝太初四年(前93年),从孔壁中得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孔安国传尚书。,(二)兴盛的表现,1、随文释义的传注体、专书体训诂著作大量涌现。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郑玄仪礼注、贾逵国语解诂、服虔汉书音训、王逸楚辞章句、马融离骚注、郑玄易纬注。尔雅、说文、释名、方言、服虔通俗文(中国古代第一部俗语词辞书,早已亡佚)班固白虎通义、许慎五经异义、郑玄驳五经异义。,2、训诂大师林立。3、义训、形训、声训蔚为大观。4、训诂体式和术语在广泛应用中趋于成熟。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沿袭时期,(一)扩大了训诂的范围魏晋南北朝的注释,仍以儒家经典为主。流传至今的有: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三国吴韦昭国语注、晋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注、魏王弼老子注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近3倍于正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近20倍于正文)、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增补史料,纠正讹误。,到隋唐时期,四部的注解都有增加,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住、何超晋书音义、杨倞荀子注、王冰黄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二)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训诂形式,萌芽于汉末,盛行于六朝,到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郑玄毛诗笺皇侃论语义疏皇侃: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撰有论语义疏十卷,略于传统的章句训诂和名物制度,而多以老、庄玄学解经。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解曰:重为轻根,静为燥本,君子之体,不可轻薄也。其说与汉儒说经相去甚远,表现出南朝的玄学之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命孔颖达、贾公彦、杨士勋等编撰新的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五经义疏。五经正义:毛诗正义、尚书正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经书成书年代早,文字多晦涩难懂,记事简略不详,给后人学习带来不少困难。为经书作传、注之风便盛行,常常一部经书就有各执一说的多家传、注。五经正义从中选出比较好的注本,摒弃其余杂说,对前代繁杂的经学解释进行一番统一整理。又因前代注本也有难解之处,所以五经正义便依据传、注又加以疏通解释。五经正义是一部典型的以疏解经著作。,论语集解晋书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经传正义春秋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三)训诂新著的涌现比较重要的有:(魏)张揖广雅、(晋)吕忱字林、(陈)顾野王玉篇、(晋)郭璞尔雅注、方言注、三苍解诂、(唐)李商隐蜀方言等。字林是说文与玉篇之间的字书,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宋末以后亡佚不存。唐封演闻见记称玉篇“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今日看到的玉篇是宋真宗时陈彭年等重修。唐代增字本,收字有22561字,比封演所记多5600多字,注解大有删削,已非原本之旧。顾野王原本在宋已佚,只有日本保存部分传写本。都是唐代日来华留学生和僧人传抄带回日本的。共存2052字,相当原书的1/8强。,(四)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隋书经籍志:“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25卷、慧琳一切经音义100卷、慧苑华严音义。在释佛经用语时,引用很多古书资料,可以了解中古时期语言文字音义变化的一些踪迹。,四、宋代的训诂:变革时期,(一)宋代训诂的成就1、四种义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涌现一批经史子集的新注:朱熹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是朱熹花40年时间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洪兴祖楚辞补注,3、出现一批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陆佃埤雅埤雅,增补尔雅有关草木鸟兽虫鱼及天文等方面内容的著作。罗愿尔雅翼解释尔雅草木鸟兽虫鱼各种物名,以为尔雅辅翼,所以名为尔雅翼。考据精博,体例谨严。,4、徐铉xun、徐锴ki刊定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在流传中经辗转抄写,衍漏伪异不断增加,唐李阳冰曾作刊定,但主观武断,随意窜改,伪误更甚。五代末期徐铉、徐锴兄弟对说文解字深入研究和校订,徐铉整理出后世流传最广的被称为“大徐本”的说文解字,徐锴著被称为小徐本的说文解字系传,既注释说文解字,又纠正许多李阳冰删改失当之处。5、陈彭年等重新广韵、玉篇,丁度修定集韵,(二)宋代训诂学方面的变革1、摆脱汉唐旧说,大胆创发新义欧阳修:“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对汉唐旧注多所驳正。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毛传“周行”为“周之列位”,郑笺为“周朝廷臣”,朱熹传为“大道”。,2、对语法认识的深化汉代称虚词为辞、语助、语辞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分为发端、句中、句末三种助辞。北宋有了虚字实字的名称。(宋)周煇清波杂志:“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朱熹把形容词副词称为半虚半实字。,3、创立“右文说”。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以后的训诂学产生深远的影响。4、开创金石学与训诂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金石学: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欧阳修收集历代石刻跋尾四百余篇,作集古录。跋,通“茇”。(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集古录即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400多篇。其中碑刻跋尾占绝大多数,铜器铭文仅20多篇。跋尾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补正史传之阙谬,以传后学。,吕大临考古图。考古图著录了当时宫廷及一些私家的古代铜器、玉器藏品。按器形分类编排,每件器物均摹绘图形、铭文。记录了原器的尺寸、重量及容量,并进行了一定的考证,对藏处及有出土地点者也加以说明。,薛尚功收集商秦汉代金石文字编成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突起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法帖:古人把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帖。造纸发明以后,凡书写在纸或丝织品上的、篇幅较小的文字均称之为帖。这种刻帖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故称之为法帖。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著录496件商周铜器及15件石鼓、秦玺、石磬、玉琥(琥h:雕刻成虎形的玉器)上的铭文。,赵明诚金石录洪适利用金石拓本,著隶释、隶续,用以考证史传的讹误。此后金石学蔚为大观,使训诂学获得了新的材料。,5、古音学开始萌芽南宋吴棫y著我国第一部古韵专著韵补,他是第一个研究古韵的人。汉语和汉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有所发展和变化。诗经和楚辞本来是押韵的,可是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很多地方却不是押韵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一现象在宋以前已经被学者注意,但直到南宋时期,才出现了第一部古代汉语语音专著韵补。,五、元、明两代的训诂:衰落时期,(一)表现这一时期的训诂,与宋代相比,不仅训诂著作数量少,而且质量也差得多。1、元代比较好的训诂著作有:卢以纬语助分析了100多个虚字的意义,是我国研究虚字用法最早的专著。,戴侗六书故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字书。援引钟鼎文来说明字形,又能明辨字义的引申不同于文字的假借。对于音与义的关系阐发尤其多。戴侗说:“书学既废,章句之士知因言以求意矣,未知因文(字)以求义也;训故之士,知因文(字)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全书二百九十四卷,与资治通鉴正文相当。注文内容广泛而详尽。“凡通鉴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均有疏释,此外还辨前人注释之失,正通鉴记事之误。胡注以博大精深的学术内容,使通鉴更加大放异彩,时至今日,读通鉴仍离不开胡注。,2、明代比较好的训诂著作有:朱谋(土韦)骈雅是中国第一部收集、训解双音词的专著,把凡是两字成为一义,或字异义同的词都类聚加以解释,所以称为骈雅。方以智通雅杂考事物名称和训诂、音韵之书。是他平日读书考释字词音义积累纂集而成。因为他在博学的基础上,要“观古今之通”,所以命名为通雅。,黄生(字扶孟)字诂、义府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穷研文字声义相应之奥,联系谐声偏旁说明词义,给清代江永、戴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义府以解释经史子集书中的词语文句为主,考证详明,无凿空臆断之论。考证之功力与方以智通雅不相上下。如解诗邶风“死生契阔”,契阔为合离,跟死生同为对言。,梅膺祚字汇它简化部首系统为214个,使汉字归类更加合理化;它在部首排序和属字排序中贯彻笔画排检法,这是对字典体制和检字法的改革,为字典检索开辟了道路。张自烈的正字通一部前承字汇后启康熙字典的重要字书,体例全依字汇,扩大篇幅,增加例证,补正许多讹误。,六、清代的训诂:复兴时期,(一)表现1、训诂名家辈出,训诂著作数量多、质量高注释、补订前代训诂专著,如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考辨古籍的专著,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论语里仁:“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群经平议:“数”者,面数其过也。也就是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专释虚词的著作,如刘淇助词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专门研究方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续方言。专门研究文法的著作,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是一本综合研究古书多种语言现象的训诂著作。经史子集的注疏本数量更多,质量也高。,2、提炼出训诂学的理论建立了汉字形、音、义的完整体系,而且总结出“因音明义”、“以义证音”的规律,找到了通过文字研究通晓古代语言的途径。王念孙广雅疏证序:“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戴震、郝懿行、邵晋涵、阮元等也有精辟的见解。,3、研究方法上的进步一是综合。将散见于古书和古注中的训诂材料汇集起来,充分地占有资料。段注被公认为说文天下第一家。共引书226种,所采用的旁证材料,经史子集、字书、传注无所不包。,二是比较。通过比较互证,或以本经解本经(内证法),或以此经解彼经(外证法),一一比较,择善而从。段玉裁广雅疏证序:“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王引之经传释词:“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二)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1、清代知识分子的努力集中于训诂。清廷对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和大兴文字狱,迫使知识分子在训诂上下功夫。2、摆脱了理学束缚,恢复了朴学传统。汉学又称朴学,汉代经学家重视训诂、名物考证这种踏踏实实的学问。宋学又称理学,宋代理学家则把训诂变为宣扬唯心主义理学的工具,打破汉学实事求是的传统,使训诂学由盛转衰。清代学者们重新崇尚汉学,治学严谨,求实,重考据。3、有近2000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