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A)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99714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A)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A)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A)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测试(A)新人教版必修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2题。降雨量(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1.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2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自然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 B C D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的侵蚀微弱A B C D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新华网联合国2008年5月1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4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会议高级别部分部长会上发言,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各方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据此回答58题。5结合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弱的国家之一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D世界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8材料中提到应对荒漠化,各国要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A B C D新华网河北2008年5月24日电:石家庄新客站地区规划结构为“一带三廊”。“一带”指沿铁路布局的生态防护林带;“三廊”指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的“绿色历史”生态廊道,贯穿新客站核心区的“绿色科技”生态廊道,以及穿越居住区的“绿色生活”生态廊道。据此完成911题。9材料中关于“一带三廊”生态作用不包括的是()A降低噪音、减轻污染 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增加城市绿地10“一带”生态系统若在城市交通中应用,可起到怎样的作用()放氧除尘、吸毒杀菌降噪隔音、减轻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划分车道、隔离交通提神醒脑、减少事故A B C D11我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C过滤空气、降低噪音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尔沁地区在清朝康熙年间还是牧草丰盛的著名牧区,现在已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我国华北地区有严重的潜在威胁,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转移的情况。据此回答1213题。年份1949年1955年1960年1970年东经121.97121.93121.94121.88北纬43.5743.5143.5443.59年份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东经121.86121.75121.80121.71北纬43.6943.8043.6843.8412.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方向是()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13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农牧交错带的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沙植物C严重超载放牧 D水资源利用不当读图,回答1415题。 14乙河流域主要位于()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热带季风气候区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15甲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带来的后果是()A水土流失,草场沙化 B河流的洪峰降低C土壤肥力下降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据此回答1617题。16以下植被(或植物)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的是()城市广场草坪城市湿地功能区之间隔离林带郊区环城绿化林带A B C D17城市森林的环境效益有( )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等的需求促进房地产增值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美化环境,减弱噪音A B C D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1820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km2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kg粮食总产量/kg19851933342038102051.025亿19951047835042351350.975亿18.该地区在10年内森林覆盖率下降的百分比和耕地面积增加的百分比分别是()A9%、30.3% B9%、43.5%C13.9%、30.3% D13.9%、43.5%19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20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A风沙危害加重 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题 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 案二、综合题(共50分)21读“甘肃省地理简图”,回答问题。(13分)(1)甘肃省位于我国_部,西南以_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_走向,_河流经本省省会_市。(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气候,最南端为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带。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和_地区。(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材料二水土流失人地系统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试从自然地理背景及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水土流失可能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危害?(3)请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合理化的整治建议。(开放题)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读下图,解释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2)读下图,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24读“拉丁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是:A_,B_,A、B两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别是_、_。(2)与A处相同的植被还集中分布在_、_地区。(3)A地区典型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_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破坏的方式有哪些?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植被?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1D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2B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自然植被,油松幼林地多为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从表中数据看出,选项是正确的。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由此说明选项是错误的。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是正确的。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是错误的。3C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提高了地下水位,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蒸发旺盛,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降水少,盐分难以被雨水淋洗,土壤盐碱化明显。4D随着人口的增多,该地农业由畜牧业向耕种业转变,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加重了环境的负担。5A6.D7.A8.C第5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我国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趋于严重。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过度开垦会造成荒漠化。第7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原因加剧了这一过程。第8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地区,因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政府的职能,荒漠化不但可以控制,甚至可以恢复土地生产力。9C10.A11.A本题组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功能。第9题,“一带三廊”生态系统主要布局于交通线沿线,因而不是用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第10题,城市交通道路绿化带设置可以起到降噪隔音、减轻污染,划分车道、隔离交通,提神醒脑、减少事故等作用,不是防风固沙的。第11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12A13.A第12题,据表中的经纬度变化可以得出答案。第13题,科尔沁位于西辽河流域,为我国传统的农牧过渡地带,其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为过度垦殖。14D15.C第14题,乙为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第15题,甲河流域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洪峰因没有植被的涵蓄作用会增大。森林有吸收CO2的作用,森林减少则CO2浓度升高。16C17.D第16题,由材料可知,城市森林的主体应是乔木或灌木。第17题,本题关键是审题,各选项涉及的城市森林效益中,属环境效益的只有。18B19.B20.B第18题的答案能直接从提供的表中读取,1985年森林覆盖率为19%,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10%,下降了9%。耕地面积增加的百分比要运用表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求出:(478333)33343.5%。第19题,分析表中的材料可推知:我国北方某地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虽然耕地面积扩大,但由于水土流失加剧,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下降。第20题,由表中的数据对比分析,该地粮食减产、河流含沙量变大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21(1)西北祁连二西北东南黄兰州(2)大(或显著)温带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暖温干旱半干旱(3)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脉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工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旅游:利用“丝绸之路”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以上任选三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甘肃省地处西北,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最南部有部分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省的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同时又有丰富的矿产、便利的交通和众多的文化古迹,都为甘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1)自然地理背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集中。人类活动:毁林开荒,破坏植被,耕作制度不合理,露天开矿破坏生态,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2)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3)淤地坝、修梯田、造林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开放题,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保水保土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樵采、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水土的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而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但人类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保护植被,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多个方面入手,如打坝建库,修筑梯田、选育良种、种草植树等。23(1)A表示原始森林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到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2)通过以上图表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雨林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减退。解析本题是通过热带雨林迁移农业说明人类活动对雨林的影响。回答第(1)题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阐述。第(2)题,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是读图,需要认真对比左右两种不同的做法有何不同,然后找出结果。看图时注意从因到果。24(1)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2)刚果盆地东南亚(3)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4)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焚耕开垦、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的木材采伐和采矿、水利、公路建设等。对亚马孙雨林保护的措施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解析以拉丁美洲图为背景,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第(1)、(2)题,属识记性的内容。第(3)题,巴西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其保护措施根据教材从防、治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