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199516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一、全面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两大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三大发展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评价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二、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例如:北宋削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例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实行监察制度例如:两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例如: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5推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例如:汉武帝的“推恩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族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A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解析:选A卜辞内容涉及政治事务以及天象,说明神权与王权结合。2(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 B C D解析:选D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在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3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解析:选B根据 “元子(大宗)”,可知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虽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不可能解决贵族之间的纷争。它只是规定了宗法等级,中央尚未达到高度集权,不可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A、C两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D项错误。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解析:选A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中的“出一”“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皇权独揽,故选A。5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消除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解析:选D图一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地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而图二反映的是郡县制,地方长官一般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体现的是分封制;后来的王国问题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都反映了地方对中央威胁仍然存在。故A、B、C三项说法错误。6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材料强调君主要对远近官吏的行踪有所了解,为此,秦始皇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7.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解析:选B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项为秦朝的史实;C项为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项为明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既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因此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8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D中央权力重心应下移解析:选A“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说明唐太宗主张国家大事应由官员筹划,不能由日理万机的皇帝一人裁断。9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解析:选A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0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人仕比例的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人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解析:选D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11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彻底改变”,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到了彻底解决。根据所学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故选C。12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解析:选D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建立,A项错误;唐朝三省体制中,政令草拟后,还要由门下省审议,B项错误;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C项错误。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项表述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帝国以多极简化方式的强力融合,结束了七大战国的裂土分治,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下的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秦,确实是中国帝国时代的开创者。孙皓晖大秦帝国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帝国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6分)解析:第(1)问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回答本问要选准答案的切入点,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理有据地回答。第(2)问材料一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指的是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而在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长官都为宰相。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主要是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第(3)问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和影响,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可从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等方面回答。答案:(1)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意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影响:形成了极端君主专制统治,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4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和整体的统合功能。(4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第(1)问,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和“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第(3)问,紧扣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注意回答的全面性。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