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198543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殊历史条件”包括()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俄国处在帝国主义威胁之下俄国相对落后贫困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A BC D3“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企业不论大小,全部收归国有B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C取消自由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4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5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6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实行粮食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A B C D7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士兵的反对C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苏俄当时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8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土地法令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50千克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10实行余粮收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见下图,单位:万普特)。这()A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大提高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D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1“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12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建设被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式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后退,再后退,从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选集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后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1420世纪2030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俄、美两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两国改革调整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概括指出两国改革调整的相同之处。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D到1937年基本实现3苏联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农业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农业全盘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4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7右图为1937年创作的苏联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根据这一雕塑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不会有()A“二五”计划完成B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C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D农业集体化已经实现8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千米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俄(联)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9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C颁布1936年宪法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0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1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2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A农业集体化道路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13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37年俄国/苏俄/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 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5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注:1932年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的比较。材料二漫画片面的经济(1)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2)漫画中人物两腿一个粗壮、一个萎缩,分别代表什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弊端?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3)新中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B引起了苏联和整个世界的震惊C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个人品质D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3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负担沉重D与个人专断作风有关6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C民族矛盾尖锐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8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9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6.57.85.74.33.6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长期争霸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10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1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12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A BC D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材料二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的评价材料三1986年召开了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苏联1986199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等政治体制问题,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苏联国事风云录材料四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应当从党开始”。苏联国事风云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结果怎样。(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单谈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和后来将改革重心转到哪里。1420世纪90年代,苏联轰然倒塌,震惊世界。其后,各国学者都在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特别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以此为借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时间项 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1年1982年社会总产值6.57.46.3 4.23.3国民收入6.55.74.32.6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农业总产值2.23.92.51.74.0基建投资5.47.36.73.72.0材料二苏联虽然是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全球通史材料三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摘自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请回答:(1)苏联历史上进行了三次改革,为什么这三次改革都会走向失败?(简要概述)(2)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引起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悲观。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其失败?(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方面简要概述)(3)苏联的失败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参考答案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A解析 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的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D解析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从外部干涉,国内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再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苏维埃政权面临空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此,的叙述都是正确的。3B4B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苏维埃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A解析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协约国的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战争结束,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限度的措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6C解析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是苏俄的创新,不属于“旧东西”。故不选。7C解析 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角度出发回答。8B解析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说明列宁很显然排斥商品经济,取消商品买卖,这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9B解析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10B解析 粮食征购的数量大幅上升,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粮食的供应,解决了战争所需,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11B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借助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生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党的要求就是“学会做生意”。12B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苏俄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后来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新经济政策确立了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3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集中人力物力支持前线;直接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3)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4)由商品交换后退到私人买卖。后退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14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美国:政府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3)相同之处: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答出三点即可)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A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是从轻工业起步,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在轻工业方面,而苏联为了国防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2D解析 1937年苏联“二五”计划完成后,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化基本实现。3C4C解析 结合题目,时间是从1929年到1930年,可排除A和B;而材料中实际是说明农业受到损害,结合农业集体化的影响,故选C。5A解析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则允许自由贸易。所以应该选A。6D解析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7D8C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小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9B解析 苏俄最初实行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当苏俄(联)的经济逐渐恢复的时候,苏联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为加速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10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注意关键词“本质相同点”。两图反映的事件都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11D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2D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借鉴作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3答案 (1)国民经济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的比重有所提升,占重要地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轻工业。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局面,以后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4答案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C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D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这引起了苏联和整个世界的震惊。由于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3A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C解析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共18年,正是美苏争霸的第二个阶段,即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为了在军事上超过美国,苏联在其经济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时,便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加紧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在他执政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为增长,一跃成为能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为此,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因此,国内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军事实力,而军事实力的强大又是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5A解析 B、C、D三项只与勃列日涅夫有关。6A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7D解析 “根本原因”指决定性因素。解题时应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观点去分析、判断,故D项是正确答案。8C解析 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而斯大林给农民规定的“贡税”由赫鲁晓夫予以废止,也就是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所以正确答案为C。9D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不符合题干的“19611985年”的时间要求。10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党的脖子”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1B解析 材料显示苏联军事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苏联对军事工业投资情况,这表明苏联军事工业背后的重工业的强大和轻工业与农业的落后。12A解析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是赫鲁晓夫改革时实行的基本措施。13答案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2)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加。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14答案 (1)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只是小修小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局势失控,苏联解体。(2)认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前所未有,需要不断探索,没有好的借鉴,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受到的阻力大。资本主义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实践有得有失,是正常的、必然的,是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表现,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3)启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渐进、逐步摸索、总结的过程。坚持开放、坚持原则。社会主义改革要处理好学习全人类优秀成果和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关系,不能闭关锁国,也不能全盘照搬,正确看待、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东西。社会主义改革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改革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注意民主、法制建设,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阶层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